镇巴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红四方面军在这里建立了陕南的第一个苏维埃政权。这里走出了镇巴的第一个将军符先辉,从土地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各个时期,有1600多名镇巴儿女参加红军,牺牲的烈士447名,一大批可歌可泣的红色故事和英雄事迹赋予了这片土地不朽的灵魂和生机。近年来,陕西省汉中市镇巴县厚植发展根基,深入挖掘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红军之乡的镇巴故事广为传诵。
收集“老物件”。为留下岁月流逝的痕迹,守住老物件背后的故事,呈现时代的变迁,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印发了《关于征集、捐赠红色资源工作的通知》,县镇村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协同联动,走村入户,广泛发动群众对已故老红军的家书、遗物、纪念章、史料,健在的二等功以上功臣、抗美援朝老兵等退役军人口述历史视频、影像资料,烈士生前所写的家书、遗物、纪念章、史料等资料的征集工作。各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对征集的物件按照捐赠人姓名、电话、住址登记在册,现已征集到有价值的实物资料60余件。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召开专题会议,向捐赠人颁发捐赠证书、发放慰问金,并对征集捐赠的物品消毒、塑封,张贴标签,分门别类予以存放。捐赠物件中洪尧平在猫耳洞240天的影集相册、徐寿柏的“炮兵坐标本”、丁福民37年守护的功勋章等在社会各界引发热烈反响。岁月失语,唯物能言。每一样老物件都藏着动人故事、美好时光,是回忆过去,也是让未来记住过往。专题会上,参会人员在一件件物品前久久伫立,纷纷表示:这些老物件虽然已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与我们的生活渐行渐远,但它们身上有历史的印记,能唤起人们的红色记忆,激励大家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
拍摄“专题片”。镇巴县以红军时期,抗美援朝、边境战争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个时期为主线,以重点历史人物的后代为载体,对红军时期在镇巴革命战斗的刘瑞龙长女刘延淮、镇巴籍副军职领导彭辉长女彭军宏、镇巴籍将军符先辉侄孙符友志等革命人物的后代以口述历史的形式进行专访。他们以先辈的实物、实景、实例、实事为内容,口述了前辈百折不挠、勇为人先、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斗争精神。抗美援朝老兵刘荣新,边境战争代表楚忠国、王钦安以亲身经历讲述了《血染的风采》背后的感人故事,抗洪英雄丁福民、田正军烈士父亲田兴华讲述其子为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而英勇牺牲的事迹,新时代“兵支书”马存安、军创企业王光辉等退役军人代表讲述了他们追寻先烈足迹,穿上军装接受部队磨砺,退役后在各自领域带领乡亲们发家致富、过上美好生活的奋斗史。在此基础上拍摄完成了《镇巴红色记忆》专题片,专题片在“9·30”烈士纪念日播出后,全县的干部群众深受鼓舞。
增添文化精品。川陕革命根据地镇巴烈士陵园是陕南唯一的国家级烈士陵园,地标性建筑革命烈士纪念塔上镌刻着徐向前元帅题写的“人民英雄 永垂不朽”八个大字。抚今追昔,为了让和平年代的人更好地去触摸、去感受、去体验,投入300余万元革命老区建设资金,在川陕革命根据地镇巴烈士陵园上山步道添置10个红色文化小品节点,以盼红军——迎红军——同战斗——好生活——送红军——忆红军为脉络,彰显镇巴“红军之乡”底蕴:父女二人站在望红台上翘首以盼红军早日到来的雕塑在民歌《大雁大雁捎个信,你说穷人盼红军》的衬托下栩栩如生;迎红路上乡亲们提着茶壶夹道欢迎红军;战巴山上的马灯、大刀、长矛、号角和红色飘带等构成的雕塑重现了红军夜间行军打仗的艰辛;送红亭上百姓依依不舍的场景在民歌《大人细娃都伤心,眼泪汪汪送红军》声中更为离别伤情……厚重的红色文化活起来了。在凝视间,人们仿佛回到了那一段激情澎湃的烽火岁月。
镇巴还将以镇巴民歌、遗存的大量石刻、墨书宣传标语、英雄故事为主题,深入挖掘整理红色资源,编纂书籍、拍摄专题片,持续开展“红色故事”进机关、进校园、到军营,使更多人了解镇巴“红军之乡”“民歌之乡”的历史,让镇巴的红色记忆薪火相传、赓续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