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活则全盘活,县域稳则大局稳。近年来,镇巴县委、县政府始终坚定生态经济示范县一个战略定位,发展中医药大健康和清洁能源两大主导产业,形成了中医药大健康、绿色食品、生态文旅、清洁能源四大产业集群。其中,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围绕打造“秦巴地区中医药大健康产业集聚区、陕西省中药材企业孵化基地、汉中市中医药产业创新示范区”为目标,以生物医药、康养旅游、绿色食品、养生养老、医疗服务等为重点,建设“药、医、游、食、养”五位一体大健康产业体系,年产业产值达70亿元,占全县比重达70%,成为了全县县域经济名副其实的“高原”。
道地药材产业化,中医药“破圈”先行
镇巴县地处大巴山腹地,境内山峦叠嶂、秀水环绕、植被繁茂、物产丰富,年均空气优良天数超过350天,是全国首批、陕南唯一的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正是独特的区位特征,孕育了丰富的中药材、特色农产品、生态旅游等资源,为大健康产业奠定了良好的生态基础。全县药用植物有1000多个品种,载入《中国药典》的中药材有236种,人工种植的有30个品种,素有“天然中药库”“巴山药库”之称。立足独特的生态环境、生物资源、产业基础,该县把中医药大健康产业作为全县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出台《中医药产业发展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聘请专家团队制定《中医药发展规划》,鼓励中药材的规模化种植。为确保道地中药材质量,着力打造质量最优的道地药材生产基地,该县对中药材的整地起垄、施肥育苗、种植模式、栽培管理等环节均有严格要求,有效保证了中药材生产的质量和品质。目前,全县中药材地存面积达28.6万亩,人工种植面积15.6万亩,野生抚育13万亩,年产值达5亿元,从事中药材生产加工经营主体达180余家。其中镇巴大黄、镇巴天麻等中药材更是获评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年产值达2亿元。
产业链集链成群,引领中医药成“高原”
镇巴县坚持产业化发展、市场化导向,以中医药大健康产业传承创新为驱动、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为路径、以中医药制造产业为核心,着力企业培育壮大和产业链企业招引,推动一二三产全链融合发展。加快中医药健康产业园载体建设,构建中药材加工、仓储物流、展示交易、企业孵化、科技研发一体化平台,完善农产品检验检测、冷链仓储等公共服务设施。加强中医药创新能力建设,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关村协同创新中心等创新资源,建立以秦创原镇巴科创促进中心为载体,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汉中产业发展研究院、中关村·镇巴协同创新中心、健康产业研究院、镇巴腊肉科创中心和10个院士专家工作站等为平台的产业创新体系。目前,已成功转化落地科技成果5项,取得药品批号29项,申请专利74件,建成生物制药生产线22条。成立中医药产业招商团队,重点围绕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和龙头企业开展招商,全力推动产业集群集聚发展,先后引进陕西本草、啊啦叮生物科技、金慧方等创新型、科技型企业,现可生产各类中医药产品达176余种。
文旅康养结合,打造产业“新赛道”
镇巴县拥有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和丰富多样的康养资源。对此,该县全力做好全域健康养生文化旅游策划,积极引导中医药产业与文化、旅游、大健康产业融合联动发展。大力推动草坝、巴山玉溶洞景区4A创建,加快曾家山、楮河茗饮、观云山民宿建设,推进茶旅、药旅、文旅融合。突出中医药养生特色,充分挖掘中医药文化底蕴,规划建设中医药展示馆,全面展示中药业发展历史和传统炮制工具等,完整展现药业炒制、炮制、水制、净制等各种道地药材生产工艺流程,吸引更多的游客观光旅游及休闲养生。加快推进中医药服务配套设施建设,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水平。在城区,投资1.5亿元新建中医院,设计床位数299张,目前已投入使用。在乡村,邀请县中医院中医专家,对乡村医生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努力提升乡村医护人员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未来,随着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预计到2025年,该县生产总值达到120亿元,中医药大健康产值将达到80亿元,并向新的“高原”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