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巴县小洋镇白河村脱贫侧记

"/> <P>《汉中日报》昔日贫困村今日新农村</P><P><FONT style="FONT-SIZE: 9pt">——镇巴县小洋镇白河村脱贫侧记</FONT></P> - 媒体关注 - 镇巴县人民政府
返回顶部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媒体关注

《汉中日报》昔日贫困村今日新农村

——镇巴县小洋镇白河村脱贫侧记

  移民安置房整齐排列,通村水泥路宽敞干净,光伏、蚕桑、大黄、魔芋等扶贫产业蓬勃发展,房前屋后、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如今的白河村,一改昔日贫困山村的旧模样,一幅美丽新农村画卷正在这里徐徐展开。

  党建领航合力突围“拔穷根”

  白河村位于镇巴县小洋镇东南部,总人口382户1443人。曾经这里山高路远,产业结构单一,基础设施和群众思想滞后,是人们口中的穷乡僻壤。

  “如何带动群众脱贫致富是摆在镇党委、政府面前的头等大事。”小洋镇党委书记黄锐说。为此,镇村两级结合实际情况,确立了“党建引领摘穷帽”的扶贫思路,通过“转变观念坚定脱贫信心,移民搬迁改变村容村貌,发展特色产业带动村民增收”三步走开展脱贫。

  针对部分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问题,该村发挥党员干部带头作用,利用“红黑榜”“道德评议会”等形式,有效调动贫困群众的荣辱心和发展主动性。同时,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适合本村的“脱贫菜单”,按照“支部引领、党员带动、突出主体、多元共生”的党建带产业模式,逐步走出了一条适合贫困村产业发展的新路子。目前,该村各项产业均走向了“快车道”,培育出党员致富带头人5人,全村5个小组的146户村民被牢牢嵌入了“产业链”,其中贫困人口80户。

  住在山下幸福指数“大提升”

  “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能住上楼房,还过上城里人的生活,以前天不亮就要送娃娃上学,接回来天就黑了,现在多好,学校就在家门口,自己就去了。”贫困户邹广平满脸幸福,站在健身器材上悠闲地晃着身体说。

  邹广平以前住在山上的土坯房,通往家里的山路崎岖陡峭,自家产的农副产品也无法变卖,面对如此居住条件,他毅然决定搬下山居住。如今,邹广平家种了30窝天麻、4亩大黄,又在村内园区务工,再加上每年光伏电站的分红,一年下来全家收入高达3万余元。与邹广平家一同搬进移民新村开始新生活的还有107户,在帮扶单位和村支部的共同带领下实现新房、新村、新景和新产业、新生活、新发展同步推进,解决搬迁群众长远生计,真正实现困难群众搬得出、住得好、稳得住、能致富。

  “亮”在房顶走上光明“致富路”

  “只要有太阳就意味着我们有收益。”该村党支部书记张景成说,安置点房顶铺满了光伏发电板,一抬头就能看见。该镇利用丰富的日照资源,采取“政府+光伏企业+贫困户”模式,总投资210万元发展光伏电站项目,于2018年12月并网发电,该电站运行年限25年,年平均发电量42万KWh,年收益达35万元,收益将全部用于壮大村集体经济及8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帮扶上,每年每户分红2000余元,实现了村集体经济收入零的突破和贫困户由“输血”向“造血”功能的转变,有效破解了产业匮乏和集体经济薄弱难题,确保了贫困群众能够持续稳定增收。

  栽在坡上千亩荒山变“金山”

  “谁能想到,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山,啥都没有,现在啊,这成片的桑叶和大黄叶子绿油油的长势良好,今年大黄就能有收成了,估计收入上千万是没有问题的!”张景成一边查看大黄长势,一边开心地说。

  白河村山体陡峭不利于耕种,加之交通不便、青壮年少,小洋镇结合该村实际,把闲置的2000余亩荒山流转,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发展特色中药材示范园。目前,已建成千亩桑园和大黄种植基地,辐射农户100余户,每户年增收可达3000余元,昔日的荒山已摇身变成一座“金山”。

  种在棚中地里长出“致富果”

  “住进新房时还很发愁,担心没有收入来源,如今在家门口就能务工,还不耽误照顾老人孩子,政府替老百姓想的真周到!”正在魔芋育种园区上班的贫困户杜孝兰一边熟练地干活儿一边说。

  中药材产业辐射面大、管护难度低,但生长周期较长,短期带贫效果不明显,为此,村两委多次外出学习考察,借鉴外地成功经验,回村后大力发展魔芋产业,不仅为贫困群众免费发放种芋,提供田间管理服务,包联单位县农技站多次讲解魔芋种植技术和注意事项,鼓励贫困群众加入合作社连片种植、抱团发展,并承诺对成熟的魔芋实行保底价收购。目前,已培育经营主体3个,种植魔芋200亩,通过魔芋采摘、管护等提供就业岗位40余个,采用“公司+基地+农户”改变原来零散分布的传统种植模式,累计吸纳40名贫困群众参与种植,实现户均增收3000余元。

  如今,全村104户331人建档立卡贫困户顺利脱贫摘帽,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的24.7%降至2019年的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