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巴腊肉,是秦巴山区的代表性“土特产”,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并以其独特的腌制工序和考究的选料远近闻名。以腊肉为主的畜牧产业既是镇巴县的传统产业,又是县域四大主导产业之一。近年来,镇巴腊肉产业发展坚持走绿色循环、清洁低碳、高质量发展之路,将特色产业转化为支柱产业,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龙头带动实现全链条发展
位于该县小洋镇绿色产业园的陕西镇弘蜀乐食品科技有限公司食品加工厂里机器轰鸣、腊肉飘香。“我们的产品在西安、深圳等地卖得特别好,还在北京开了展示门店。”公司副总经理吴浩告诉记者,这家由返乡创业青年发起成立的本地腊肉龙头企业,产量从2020年的80吨发展到2022年的300吨,去年总产值已突破2500万元。
借着镇巴腊肉这一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金字招牌,一个产业园打造出了一条产业链。
据了解,镇巴腊肉科创中心将于明年年底建成投用,项目总投资约1.8亿元,建成后将成为全县冷鲜肉深加工、腊肉深加工、腊肉制品加工的生产中心以及预制菜新产品研发中心,成为与高校重点实验室合建的镇巴腊肉校企联合研究中心,将进一步扩大镇巴腊肉产业规模,加强延链补链,促进三产深度融合。
镇巴县坚持以做大做强腊肉产业为目标,出台了《镇巴腊肉链长制工作方案》等产业发展政策,推出“绘链明路,挂链作战,强链补短,延链服务”四项举措,推动镇巴腊肉产业提质升级。
如今,镇巴腊肉产业链建设各个环节均取得了突破,选育4个生产镇巴腊肉的生猪品种,建立母猪繁育饲养基地、仔猪繁育基地、育肥猪饲养基地,每年饲养镇巴腊肉专用育肥猪2万头,年加工能力达到5000吨。同时,还催生带动了一批饲料、有机肥加工、冷链物流企业,呈现出了集群化发展态势。
创新模式提升品牌价值
提升品牌价值,势必要把牢质量关,为消费者提供公开透明的消费体验。在发展壮大腊肉产业的这条路上,镇巴县围绕腊肉全产业链建立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为每一块腊肉定制一张“身份证”,对产地环境、投入品质、生产过程、检疫检测、加工储运、销售流通和消费者反馈等质量安全关键环节建立线上档案,实现了腊肉来源可查询、流向可跟踪、过程可展示、结果可反馈的全产业链无缝追溯监管,为腊肉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打牢了坚实的基础。
“消费者只需通过扫描追溯二维码便可获知产品真伪,并同时获取产品名称、生产日期、生产厂家等一系列溯源信息,保证了商品信息的透明化、可视化,也提升了消费者对企业品牌的信任度。”吴浩告诉记者。
2022年,由镇巴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申报的《打造“镇巴腊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标准+追溯”模式》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品牌建设优秀案例,是我省唯一入选商标品牌建设区域建设类案例。
自2010年获批成为国内首个腊肉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以来,汉中市与镇巴县采取多项举措推动腊肉产业化进程,土特产的品牌力不断加强,规模与效益均取得长足进步,“镇巴腊肉”品牌价值评估1.79亿元。
同时,为了全方位提升品牌价值,不断扩大品牌效应,具有地域文化符号的包装设计也不可或缺,“镇巴腊肉”地理标志产品外包装取得国家外观设计专利证书,通过讲好女子之情窦初开、喜鹊萦坊、巧手持家、千年留香四个故事,让“镇巴腊肉”地标品牌香飘万里。
富农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土特产看似普通,却可以做出大文章。
“我们开始只想着做点儿腊肉寄给外地的亲朋好友,后来猪收得多了,就想着怎么让更多人也能吃到镇巴腊肉。”今年45岁的文光琴和丈夫从做建材生意转为创立腊肉品牌。每次看到乡亲们养两三头猪但一般只宰一头做腊肉,就想到了收购这些富余的农家猪,用奶奶教给她的方法做成本地特色的腊肉。2022年,文光琴的地标腊肉卖出了20多吨,腊肠、腊排骨以及被当地人称作“血粑”的猪血丸子也卖出了好几吨。
远在北京、上海的客人给文光琴发微信:“镇巴腊肉吃起来很香,我还要再买一点送给朋友。”以往交通不便阻碍了镇巴腊肉的销售,现如今物流运输短板不断补齐,镇巴腊肉也搭上了互联网电商的快车,走向全国各地消费者的餐桌。
“镇巴腊肉不再只是一种农产品,更是一个具有品牌价值、能够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的产业。”镇巴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高吉平说。
截至目前,镇巴县已有SC认证腊肉加工企业8家,建成专属养殖基地35家,带动就业岗位8000余个,全年生产能力达5000吨以上,综合产值近10亿元。
“镇巴腊肉”产业依托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走出了一条地理标志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成功路径,让原产地农户和企业受益,品牌“含金量”不断提升。如今,大巴山的绿水青山正在加速变成镇巴百姓致富的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