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媒体关注

【陕西日报】从“九山半水”到“金山银山”

——镇巴加强要素保障促山区农业发展记事

镇巴县地处大巴山腹地,是“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农业县。近年来,镇巴县紧扣高质量发展要求,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深挖土地潜力,培强经营主体,深耕产学融合,加强要素保障,强化产业引领,推动农业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标准化种植集群效益显现

赤南镇袁家坝村新建的高标准农田,灌溉渠道纵横交错,机耕道路平坦宽敞,农业机械畅行无阻。“过去一遇到极端天气,地里就没收成。现在的地,旱能灌、涝能排。去年,我家油菜产量翻了一番!”2月6日,63岁的村民马友德说。

近年来,赤南镇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先后建成玉米大豆复合种植、中药材、优质水稻、青脆李、辣椒等以区域特色产业为重点的5个标准化种植基地,农业产业集群效益进一步显现。

“过去,袁家坝村最大连片田不足3亩,若要让农机进入田间作业,只能将其拆解后运输至田间。现在,通过‘坡改梯’‘小并大’工程,袁家坝村建成全县首块500亩级智慧农田——耕地质量监测点与无人机巢隐藏在田埂间,北斗导航的插秧机能在15度坡地上精准作业。”镇巴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刘伟说。

作为典型的山区农业县,镇巴县立足地理优势,从增加耕地面积、提升耕地质量、发挥单产提升示范带动效应三方面发力,持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目前,全县已建成13.8万亩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

为了唤醒沉睡的沃土,镇巴县以水稻、马铃薯为主打造“百千万”丰产示范样板基地,调配200万元专项资金,新建粮食烘干设备2处、水稻育秧播种流水线2条、育秧大棚20个,建成代插代育农事服务中心3个,有效激活了土地潜力。

培育经营主体激发产业活力

“去年,我们村稻谷亩产550公斤,每亩产值达到2200元,比往年高出了很多。”2月6日,谈及村里水稻收成,简池镇李塘村党支部书记李国忠喜形于色。

2024年,在县农技中心的推荐下,李塘村试种了“华浙优210”稻种,当年就有了好收成。

“我们引进的水稻品种,不但品质好,而且能提前半个月上市,市场反响非常好!”李国忠告诉记者,李塘村海拔600多米,日照充足,水源条件好,是出产优质水稻的好地方。利用地理优势,李塘村成立了镇巴县古院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发展500余亩生态优质水稻种植。公司坚持绿色有机理念,生产的大米供不应求。2024年,公司生产大米150吨,销往四川等地。

培育壮大农业经营主体,是推动农业现代化、提升效益、促进增收的关键。镇巴县探索“以李塘村经济合作社为主体联村共建”的发展模式,鼓励农户大力发展优质水稻,走绿色发展、农旅融合的新路子,不断提高农户种植积极性,持续激发产业活力,让更多农户共享“生态生金”“绿色生金”的发展成果。

不仅如此,镇巴县出台项目资金支持、农机购置补贴等优惠政策,培育各类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联农带农能力,推动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深耕产学融合赋能农业发展

2月6日,在位于兴隆镇的汉中赶馋猫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何永志正对着直播间镜头侃侃而谈,详细介绍公司生产的彩色锅巴。

何永志是赶馋猫公司的总经理,也是兴隆镇电商运营服务中心负责人。2015年,返乡创业的何永志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研团队合作,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在当地发展起彩色马铃薯种植与加工产业,不仅解决了当地马铃薯滞销的难题,还开发出独具特色的彩色马铃薯锅巴,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

“我们以每斤1.8元的价格收购农户种植的彩色马铃薯,让农户收入可以得到持续保障。”何永志告诉记者,2024年,公司以订单种植的形式和农户签订了回购协议,累计带动产业链上的农户增收500万元以上。

何永志的创业经历是镇巴县依托科技特派团等科研力量,深化产学研合作,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镇巴县与陕西理工大学、汉中市农业技术推广与培训中心合作,签订产学研协议。陕西理工大学专家定期到田间,针对当地地形和气候,开展高产优质山地稻品种选育,传授有机栽培技术。与此同时,镇巴县招引汉中秦南秋实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长岭镇花园社区古梯田示范种植了70亩水稻良种“农香39”。公司与农户签订回购协议,采用“四统一”模式,降低农户种植风险,提升水稻品质和产量,农户产业发展信心更足、收入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