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时节,穿行于秦岭巴山环抱间的镇巴县大池镇,青山如黛,溪水潺潺,田园村落掩映在葱茏绿意之中。近年来,一场以生态环保整改为核心的翻身仗在这里悄然打响,大池镇用实际行动描绘出一幅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实践图谱。
一、 秸秆禁烧:从“狼烟四起”到“点草成金”
铁腕治“燃”:网格化责任筑牢禁烧防线。大池镇将全域划定为若干责任网格,实行“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党员包户”的三级包联机制。禁烧高峰期成立专班,启动2辆巡逻车不间断巡查,对违规行为“零容忍”,确保“不着一把火、不冒一处烟、不见一块斑”。
疏堵并举:多元利用畅通秸秆“出口”。大池镇引进秸秆打捆离田服务,建成小型秸秆收储工厂,实现秸秆离田增值;并加大养殖户对秸秆的回收力度。“以前烧秸秆惹人嫌还得罚款,现在打包卖掉,既省心又增收!”一位村民笑着说。经统计,去年全镇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已超过95%,真正变废为宝。
成效显著:蓝天常驻与资源新生。群众呼吸道不适症状显著减少,空气质量持续改善。金黄的秸秆不再是烦恼的“负担”,而是村民手中可观的“绿色财富”。
典型案例:废弃秸秆的新生。大池镇畜牧养殖企业利用粉碎后的玉米及秸秆替代部分草料作为喂养饲料。此举不仅大幅降低生产成本。镇畜牧养殖企业年消耗秸秆数吨,带动数村民增收,生动诠释了秸秆“生态包袱”向“致富资源”的华丽转身。
二、 河道垃圾治理:重现水清岸绿好风光
全域清“疮”:彻底清除历史垃圾顽疾。大池镇对域内主要河道、沟渠、塘库实施“地毯式”摸排,动用机械与人力相结合方式,集中清理陈年垃圾、漂浮物和障碍物、清理河道垃圾、疏通淤塞河道、拆除河道违建,河道基本恢复畅通整洁原貌。
源头截污: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体系升级。推行垃圾分类减量和资源化利用,增设标准垃圾收集点,强化河道日常保洁机制,设立“河塘管护员”公益岗位,确保垃圾随产随清、日产日清。
成效显著:昔日的“垃圾带”成为村民休闲散步、孩童嬉戏的好去处。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为下游水质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
典型案例:守护家乡河的“护卫队”。大池镇成立河道义务监督队。他们风雨无阻沿河巡查,劝阻乱倒垃圾行为,及时报告污染情况,并带头清理岸边零星垃圾。队伍,成为守护河道最动人的风景线,感召着更多村民加入爱河护河行动。
三、 畜牧养殖业卫生规范:迈向绿色生态养殖
规范先行:划定禁养区与升级改造。依据水源地保护等要求,科学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对限养区、适养区内养殖场(户)进行全面排查,推行“一场一策”整改方案,重点针对粪污处理设施缺失或简陋问题,强制要求配套建设三格式化粪池、沼气池、干粪堆积发酵场等设施。
资源循环:粪污变废为宝促增收。大力推广“种养结合”模式,鼓励养殖场与周边种植基地、合作社签订粪污消纳协议。引入专业粪污处理企业试点,探索集中收集、集中处理、生产有机肥的模式。
成效显著:臭气污水远去,产业提质增效。规模化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100%,中小散养户粪污资源化利用率稳步提升。养殖场周边异味明显减轻,污水横流现象基本杜绝。养殖环境改善降低了疫病风险,畜产品品质和安全更有保障,带动了养殖效益提升和产业健康发展。
四、久久为功,守护绿水青山永续发展
大池镇的绿色突围,源于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刻认同与坚定践行。通过聚焦秸秆禁烧、河道垃圾、养殖污染三大痛点,以“壮士断腕”的决心、“疏堵结合”的智慧和“全民参与”的合力,大池镇生态环保整改工作交出了一份“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产业更兴、百姓更乐”的亮眼成绩单。
生态环保非一日之功。大池镇将继续保持战略定力,压实责任、巩固成果、创新机制,深化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乡村新画卷,为守护秦岭中央水塔、筑牢生态安全屏障贡献坚实的“大池力量”!这片青山绿水间涌动的生机,正成为大池乡村振兴最动人的底色和最澎湃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