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届次: 十八届四次 编号: 第6号 类别: B类
领衔人: 刘富健 附议人: 毛忠诚、王飞宗、姚怀军、陈朝翠、马启文、王显翠 分类:
主 办: 县发改局 会办: 处理状态: 已办
案由: 关于搬迁户入住移民搬迁安置点稳得住的几点建议
正文:

    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是解决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实现贫困群众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有力支撑。当前“十三五”易地搬迁项目建设已全部完成,我们的工作重心应该更多地转移到产业发展和社会管理上来,抓好大型安置点的服务管理,抓好和谐社区、活力社区建设。
    一、针对实际,精细管理
    对于安置点社区管理问题,应该采取村、社区(居)委会管理、搬迁农户自治和物业化管理相结合的方式,大力推行大型安置点公益性专岗制度,同时由县级部门统筹将大型安置点纳入专业化物业管理。
    1、由于移民安置区不同于传统的农村社区,各村人员混杂,在环境卫生、社会治安方面需精细化管理,通过自治的方式,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依法自己管理自己,更加有助于促进社区和谐,推动基层社区自治的良性互动。因此在村(社区)管理的基础上,应该大力推行安置点公益性专岗管理制度,严格按照“因事设岗、以岗定人”的原则,侧重在大型搬迁安置点,合理开发安置点管理员、安置点道路简易维护员、安置点保洁员、安置点治安员等公益性岗位,不仅有助于安置点社区管理,同时也进一步加大就业扶贫力度,补齐贫困户增收短板,拓宽贫困户增收渠道,真正的实现有劳动力的贫困户一户一人以上稳定就业的目标。
    2、安置区不同于城市居民区,城市居民生计能力较强,普遍具有市民化的生活习惯,教育程度相对高,能够支付一定的物业管理成本,便于城市社区的精细化管理;但移民社区居民生计不稳定,短期内无法适应市场化的社区管理模式,部分移民户土地和山林在原居住地,人户分离也为移民社区管理带来了挑战,急需县级统筹来解决移民安置点管理或者一家专业化的社区管理公司提供社区管理服务。
    二、补齐短板、完善配套
    随着易地搬迁安置点的不断完善,搬迁群众的入住,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也在不断增加,日常生活垃圾、污水的处理成为安置点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难题。虽然大多数安置点都安放了垃圾箱,安装了排污管道,但是也出现了回收不及时、焚烧垃圾、污水直接排在河道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农村生态环境,降低了群众生活幸福指数。因此,建议县级相关部门统筹资金,完善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立农村安置点垃圾、污水处理长效机制。
    1、统筹匹配资金,完善垃圾处理设施。在大型安置点附近,按照实际情况,修建垃圾焚烧厂、污水处理厂,做到垃圾、污水科学环保化处理,同时在安置点附近的村庄合理修建和安放垃圾池(屋)、箱,做到垃圾集中堆放,定期回收清运。
    2、加强宣传引导,从思想上转变观念。宣传部门及镇、村(社区)都要加大宣传,教育和引导群众爱护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对垃圾分类集中堆放,生活污水不乱排乱放,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
    3、建立垃圾、污水处置长效机制。相关部门应该积极探索更加科学的工作模式,合理安排农村垃圾、污水处理专项资金,不断改善农村卫生面貌,提升农村集中安置点居民生活品质,给乡村群众营造更加优美的人居环境。
    三、因地制宜,壮大产业
    目前大多数安置点对搬迁群众产业和就业的扶持措施不足,难以促进产业的发展壮大和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导致大部分搬迁农户收入来源依然主要依靠外出务工。因此围绕产业和就业两大主题,将易地搬迁后续发展纳入县域发展和乡村振兴全局中,规划引导,因地制宜,壮大各地优势产业,鼓励和扶持易地搬迁群众立足本地资源发展特色农业,同时持续开发各种安置点社区工厂鼓励本地就业,多渠道增加收入,才能实现“稳得住、能致富”。
    1、壮大传统产业,加快产业转型。充分利用各地特色资源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产业转型,大力发展茶、畜、果、药、菜。同时发展现代化农业,促进农业与工业、旅游、文化深度融合,形成农村新业态。充分利用农业资源、自然风光、田园景观、农耕文化,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农村变景区,田园变公园,产品变商品。
    2、开发社区工厂,创造就业岗位。建议相关部门围绕推进易地搬迁安置点后续发展,从政策支持、企业帮扶等多方面继续加大扶持力度。鼓励有实力的市场主体到农村投资,引进切合长期发展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优先吸纳本土在外能人回乡创办扶贫工厂和扶贫车间,持续开发各种社区工厂,实现“楼上居住、楼下就业”的目标。
    3、加强就业培训,增强致富本领。统筹各种培训资源,按照“实地、实用、实效”的原则,加强搬迁群众技能培训。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确保贫困家庭劳动力至少掌握一门致富技能,使易迁群众成为有本领、懂技术、肯实干的劳动者,增强自主生存能力。

回复: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