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镇域基本情况
巴山镇地处镇巴县东南部,东邻紫阳县麻柳镇,南接万源市皮窝镇,西接盐场、渔渡两镇,北依小洋镇,距县城62公里。全镇总面积148.8平方公里,有耕地22370亩,林地188740亩,下辖6个行政村1个社区58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3318户10962人 ,有4个贫困村,建档立卡脱贫户和三类人群1016户3278人。全镇一产以蚕桑、茶叶为主,二产以锰矿为主。
二、蚕桑产业发展现状
巴山镇地处大巴山腹地,境内地形以山地为主,山多、山陡,耕地少、且耕地坡度极大(耕地90%以上为坡度大于25度的坡耕地),被当地群众形容为“出门就是山,地无三尺平”。2015年,巴山镇党委、政府结合巴山特有的地理条件和传统种植模式,确定并坚持发展蚕桑主导产业,经过历届班子与当地群众的共同努力,争取退耕还林补助资金800余万元,苏陕协作项目资金700万元,培育桑园5400亩、蚕桑企业16家,建设养蚕室12800平方米,蚕茧烘干房600平方米,桑枝食用菌生产链1条,大棚1200平方米。
2020年10家企业养殖蚕茧5批327张,产量26000斤,每斤16元,产值41.6万元,蚕茧烘干厂加工蚕茧30000斤(含其他镇的蚕茧),收益5.4万元。2021年养蚕5批次743张,产量52000斤,每斤27元,产值140.4万元,蚕茧烘干厂加工蚕茧58000斤(含其他镇的蚕茧),收益10.44万元,8万袋桑枝食用菌产值达45万元。2022年,受极端气候影响,养蚕批次降低,病害严重,养蚕4批次540张12555公斤,蚕茧烘干房加工蚕茧15839公斤,收益2.8万元。2022年新建蚕桑食用菌大棚17个2000平方米,预计2023年可实现蚕桑食用菌20万袋的重质量。
蚕桑产业带动当地群众增收效益显著,2021年,流转群众土地年支付群众流转资金124.2万元(每亩230元,前五年退耕还林资金可以解决企业该项支出);桑园管护(除草、施肥、修枝)280元/亩,支付群众工资151.2万元;采桑叶0.35元/斤,每张蚕茧吃桑叶1200斤,支付群众工资31.2万元;提供养蚕就业岗位50个,工资水平2400元/月,5个月工作周期支付群众工资60万元。
三、发展瓶颈和困难
1、养蚕技术有待进一步提升。2021年养殖的五批蚕茧中两批次出现病害,均在蚕茧四眠之后出现大量僵蚕,造成绝收或严重减产,给蚕企发展带来不小的打击,严重创伤蚕企养殖积极性。
2、桑园利用率不高。按照正常的蚕桑养殖发展,1亩桑园至少能养殖1张纸的蚕,但是我镇5400亩桑园2022年仅养殖540张纸的蚕,桑园利用率仅仅为10%。我镇现有16家企业,每家企业每批次最大养殖量能达到20张纸,一年5批次,预期最大养殖量能达到1600张纸,桑园利用率也仅能达到30%。
3、蚕桑企业后续发展乏力。根据调研测算,2022年蚕企养蚕、烘干蚕茧收入62.77万元,带动当地群众增收:土地流转124.2万元,务工242.4万元,共带动农户增收366.6万元,出现了蚕桑产业带动农户增收效果好,但是养蚕企业亏损的现象。2022年仅有万达一家企业养蚕12张纸,产茧10620斤,产值26.55万元,当年支付土地流转、施肥、除草、修枝、采桑、养蚕等劳务工资26万元,勉强实现不亏损。如果按照16家蚕企满负荷养殖1600张纸,每张纸平均产茧90斤,总产量14.4万斤,每斤27元,蚕企收益能达到388.8万元,勉强能实现蚕企扭亏为盈。
4、蚕桑产业链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经过前期的探索,巴山镇蚕桑产业延伸出了蚕茧烘干房、蚕桑食用菌厂的链条产业,但仍有很长的路要走。比如:蚕桑产业链产品单一,目前仅有蚕茧和食用菌,造成了产业链上面大量原材料浪费。
5、因我镇山大沟深,地理条件恶劣,大部分的桑园都在山上,桑园维护、桑叶采摘还是靠肩挑背扛,桑园与厂房之间交通条件较差。
巴山镇蚕桑产业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已经颇具规模,带农增收机制较好。当前,巴山蚕桑产业正处于发展的挑战期和上升期,如果一鼓作气,进一步增加产量、完善链条,巴山蚕桑将会为全县蚕桑产业发展继续提供巴山经验,但是如果后续乏力,巴山蚕桑产业会逐步出现难以为继的问题,且在土地流转、务工工资等方面留下不小的遗患。为进一步推动巴山镇蚕桑产业快速发展,尽快走向产业成熟期,结合我镇蚕桑产业发展实际。
建议:
县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持续加大对巴山蚕桑产业的支持力度,将蚕桑产业确定为全县的第五大主导产业。
一是将农业农村局蚕技站调整为巴山镇的帮扶单位,实时指导巴山蚕桑产业高效发展。县蚕技站技术力量本来有限,帮扶干部派驻三名后,剩下技术骨干十分有限,难以支撑巴山镇目前大规模蚕桑产业发展技术需求,
二是为提升蚕企发展积极性,让当地群众受益的同时,蚕企减小亏损,通过“两头补”的方式推动蚕桑产业发展。一方面从源头上对小蚕共育室养殖幼蚕进行补助,经初步测算,每张纸蚕种价格60元,养殖到三龄时需花费成本200元,建议县农业农村局小蚕共育时每张蚕种补助200元,降低蚕企、蚕农养殖成本;另一方面鼓励蚕企蚕农多养、高效养殖,对每斤养殖成功的蚕茧,根据市场价格每斤补助5-10元,让蚕企蚕农轻装上阵,助推蚕桑产业发展。
三是进一步改良蚕具,通过村集体经济组织购置省力化蚕具,企业租用的形式,实现大蚕省力化蚕台养殖,可让巴山镇蚕茧最大养殖规模(1600张)翻一番,同时增加村集体经济组织受益。
四是推动桑蚕资源利用产业化。因地制宜发展“桑+粮”“桑+猪”“桑+禽”“桑+果”“桑+茶”“桑+菌”等种养循环经济,全面提升蚕桑资源利用率和综合效益。加速桑叶、桑果、桑枝条开发利用,培育一批食品、茶、饮料、酒、食用菌、饲料等领域的加工企业,推动桑叶面、桑叶茶、桑椹酵素、桑果酒、桑枝食用菌、畜牧饲料、蚕沙复合肥、桑枝生物燃料等走向市场。有效利用桑园土地空间,套种中药材,套养土鸡,加强土地资源利用。
五是探索返包倒租模式,带动群众参与桑蚕养殖,提高桑园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