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届次: 镇巴县十九届人大第二次会议 编号: 第43号 类别: A类
领衔人: 余环 附议人: 分类:
主 办: 农业农村局 会办: 处理状态: 已办
案由: 关于推进巴山镇蚕桑产业发展的建议
正文:

余环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推进巴山镇蚕桑产业发展的建议”收悉,首先感谢您对巴山镇蚕桑产业发展的关心、重视和支持,您在提案中提到的蚕桑产业链有待进一步完善等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研究,结合当前工作实际,回复如下:
蚕桑是镇巴区域性传统产业,也是主要特色产业之一,全县共有15个镇(街道)发展蚕桑产业,桑园面积3.5万亩,蚕桑养殖企业50余家,建有规模化养蚕室40余处,面积2.5万余平方米,日烘茧量2-5吨的全自动烘茧设备3处,养蚕1.2万张。巴山镇是我县最早实施规模化养蚕生产的镇,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以及各级各部门通力支持下,争取苏陕协作项目、一县一产业项目、经营主体带贫项目等各类项目资金1000余万元,建设桑园10000余亩,新建养蚕场10余处,全自动烘茧设备1处。2023年,县农业农村局为巴山镇争取财政衔接补助资金153万元用于发展蚕桑产业,为巴山镇蚕桑产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您所提到的,随着蚕桑产业规模的发展壮大,巴山镇的蚕桑产业发展面临的瓶颈和困难,也是全县蚕桑产业需要突破的重点和难点。下一步,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全县以及巴山镇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突出发展重点,夯实产业基础。按照县委、县政府出台的《镇巴县产业建设“链长制”实施方案)》,县农业农村局细化制定了《镇巴县蚕桑产业链建设实施方案》。计划到“十四五”末,新发展桑园1.5万亩,全县桑园面积达到5万亩,蚕桑经营主体达到60家以上,养蚕10万张以上,产茧4500吨,对引进的缫丝企业,引导培育成立茧丝绸集团公司,全力打造一批集生产、副产品开发、加工、营销、研学、体验、观光、康养等于一体的高品质、高效益、深度融合的现代化蚕桑产业集群,实现蚕桑综合产值达15亿元以上的目标。同时将巴山、大池、观音等镇列为全县蚕桑基地镇,将宝山村、白腊园村、茶园河村、胡家坪村等村列为蚕桑生产重点村,对列入重点蚕桑区域的镇村在物资、资金、技术上给予重点倾斜扶持,落实包抓包扶责任,稳定蚕桑产业发展。
二、加强招商引资,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依托镇巴蚕茧质量品位高,可缫6A级高端丝的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优势,抢抓“一县一策”政策机遇,强化招商引资,内引外联,在建有缫丝企业的基础上,组建培育1家茧丝绸集团公司,全面有效延长蚕桑产业链条,破解我县蚕茧终端市场受制于人的难题,用市场来引导农民进行蚕桑生产。发展“订单蚕业”,形成“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实现“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产业道路,培育建成蚕桑产业园区3-5个,“一镇一业”蚕桑产业强镇2-3个,至2025年,实现养蚕8-10万张的目标,缫生丝200吨以上,6A级生丝出口额达30%以上目标。
三、推进综合利用,增加蚕桑产业附加值。开展桑园立体复合经营,推广桑园套种马铃薯、大豆、中药材等复合种植技术,提高单位土地面积复种指数和利用率,实现多渠道增收。全面进行蚕桑系列副产物的增值开发,加大桑叶茶、桑叶菜的研发、加工,以及桑枝食用菌(香菇、木耳)的开发力度,不断延长产业链,增加蚕桑生产附加值。积极推动蚕桑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把产业基地建设、加工、贸易、主题民宿、特色农家乐、生态康养、休闲农业、产学研、科普教育、产业文化(文创园区)建设等进行有机联合,推动蚕桑各产业链之间的深度融合。
四、强化科技保障,补齐产业人才短板。加强与高校、国家科技特派团、科研机构的对口合作,组织科技人员开展科技攻关,建设新品种引进、新技术推广、标准化生产试验示范基地,推广省力化高效节本养蚕技术,组织企业经营人员、技术骨干、蚕农跟班学习,全面掌握种桑养蚕各生产环节的技术要点。每年有计划的选送一批技术指导人员到相关院所定向培训学习或者分期分批对各级在岗蚕桑技术推广人员进行集中培训,大力培育高素质职业农民,激发乡土专家、养蚕能手、能工巧匠的传帮带作用,补齐人才短板。外聘3名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对我县今年的东、中、西片区3个集中共育点进行驻场签约指导。
五、加大资金扶持,推动蚕桑产业高效发展。通过建设小蚕共育点对小蚕共育进行补贴,缩短大蚕饲养周期,增加批次,提升蚕茧质量,减轻企业和农户投入的生产组织形式。支持带农增收,鼓励农户参与产业,对优质高产蚕茧和蚕桑代养进行补助,通过引进优质蚕品种,提高桑园利用率,积极打造我县成为6A级生丝原料基地。在全县选取养殖规模较大的企业,对建设桑叶气调库的建设进行补助,以提高企业预防自然灾害能力。鼓励养蚕农户、企业参与蚕桑保险,按照农户、企业自筹10元/张,县财政适度补助22元/张的原则予以施行,由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收齐农户、企业部分后交承保公司,全面提高蚕业抵御自然灾害风险能力。
您提出的将农业农村局蚕技站调整为巴山镇的帮扶单位,我局已向乡村振兴局反馈,待县上综合研判,按要求进行落实,同时县蚕技站已外聘汉中市蚕种场1名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前往巴山镇进行共育技术全程跟踪指导,共同解决蚕桑产业发展需求。
以上答复如有不理解或不满意之处,请致电、致函镇巴县农业农村局。感谢您对政府工作的关心,希望一如既往的支持政府工作。
联系单位及电话:镇巴县农业农村局  6712061

回复:

一、镇域基本情况
巴山镇地处镇巴县东南部,东邻紫阳县麻柳镇,南接万源市皮窝镇,西接盐场、渔渡两镇,北依小洋镇,距县城62公里。全镇总面积148.8平方公里,有耕地22370亩,林地188740亩,下辖6个行政村1个社区58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3318户10962人 ,有4个贫困村,建档立卡脱贫户和三类人群1016户3278人。全镇一产以蚕桑、茶叶为主,二产以锰矿为主。
二、蚕桑产业发展现状
巴山镇地处大巴山腹地,境内地形以山地为主,山多、山陡,耕地少、且耕地坡度极大(耕地90%以上为坡度大于25度的坡耕地),被当地群众形容为“出门就是山,地无三尺平”。2015年,巴山镇党委政府结合巴山特有的地理条件和传统种植模式,确定并坚持发展蚕桑主导产业,经过历届班子与当地群众的共同努力,争取退耕还林补助资金800余万元,苏陕协作项目资金700万元,培育桑园5400亩、蚕桑企业16家,建设养蚕室12800平方米,蚕茧烘干房600平方米,桑枝食用菌生产链1条,大棚1200平方米。
2020年10家企业养殖蚕茧5批327张,产量26000斤,每斤16元,产值41.6万元,蚕茧烘干厂加工蚕茧30000斤(含其他镇的蚕茧),收益5.4万元。2021年养蚕5批次743张,产量52000斤,每斤27元,产值140.4万元,蚕茧烘干厂加工蚕茧58000斤(含其他镇的蚕茧),收益10.44万元,8万袋桑枝食用菌产值达45万元。2022年,受极端气候影响,养蚕批次降低,病害严重,养蚕4批次540张12555公斤,蚕茧烘干房加工蚕茧15839公斤,收益2.8万元。2022年新建蚕桑食用菌大棚17个2000平方米,预计2023年可实现蚕桑食用菌20万袋的重质量。
蚕桑产业带动当地群众增收效益显著,2021年,流转群众土地年支付群众流转资金124.2万元(每亩230元,前五年退耕还林资金可以解决企业该项支出);桑园管护(除草、施肥、修枝)280元/亩,支付群众工资151.2万元;采桑叶0.35元/斤,每张蚕茧吃桑叶1200斤,支付群众工资31.2万元;提供养蚕就业岗位50个,工资水平2400元/月,5个月工作周期支付群众工资60万元。
三、发展瓶颈和困难
1、养蚕技术有待进一步提升。2021年养殖的五批蚕茧中两批次出现病害,均在蚕茧四眠之后出现大量僵蚕,造成绝收或严重减产,给蚕企发展带来不小的打击,严重创伤蚕企养殖积极性。
2、桑园利用率不高。按照正常的蚕桑养殖发展,1亩桑园至少能养殖1张纸的蚕,但是我镇5400亩桑园2022年仅养殖540张纸的蚕,桑园利用率仅仅为10%。我镇现有16家企业,每家企业每批次最大养殖量能达到20张纸,一年5批次,预期最大养殖量能达到1600张纸,桑园利用率也仅能达到30%。
3、蚕桑企业后续发展乏力。根据调研测算,2022年蚕企养蚕、烘干蚕茧收入62.77万元,带动当地群众增收:土地流转124.2万元,务工242.4万元,共带动农户增收366.6万元,出现了蚕桑产业带动农户增收效果好,但是养蚕企业亏损的现象。2022年仅有万达一家企业养蚕12张纸,产茧10620斤,产值26.55万元,当年支付土地流转、施肥、除草、修枝、采桑、养蚕等劳务工资26万元,勉强实现不亏损。如果按照16家蚕企满负荷养殖1600张纸,每张纸平均产茧90斤,总产量14.4万斤,每斤27元,蚕企收益能达到388.8万元,勉强能实现蚕企扭亏为盈。
4、蚕桑产业链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经过前期的探索,巴山镇蚕桑产业延伸出了蚕茧烘干房、蚕桑食用菌厂的链条产业,但仍有很长的路要走。比如:蚕桑产业链产品单一,目前仅有蚕茧和食用菌,造成了产业链上面大量原材料浪费。
5、因我镇山大沟深,地理条件恶劣,大部分的桑园都在山上,桑园维护、桑叶采摘还是靠肩挑背扛,桑园与厂房之间交通条件较差。
巴山镇蚕桑产业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已经颇具规模,带农增收机制较好。当前,巴山蚕桑产业正处于发展的挑战期和上升期,如果一鼓作气,进一步增加产量、完善链条,巴山蚕桑将会为全县蚕桑产业发展继续提供巴山经验,但是如果后续乏力,巴山蚕桑产业会逐步出现难以为继的问题,且在土地流转、务工工资等方面留下不小的遗患。为进一步推动巴山镇蚕桑产业快速发展,尽快走向产业成熟期,结合我镇蚕桑产业发展实际。
建议:
县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持续加大对巴山蚕桑产业的支持力度,将蚕桑产业确定为全县的第五大主导产业。
一是将农业农村局蚕技站调整为巴山镇的帮扶单位,实时指导巴山蚕桑产业高效发展。县蚕技站技术力量本来有限,帮扶干部派驻三名后,剩下技术骨干十分有限,难以支撑巴山镇目前大规模蚕桑产业发展技术需求,
二是为提升蚕企发展积极性,让当地群众受益的同时,蚕企减小亏损,通过“两头补”的方式推动蚕桑产业发展。一方面从源头上对小蚕共育室养殖幼蚕进行补助,经初步测算,每张纸蚕种价格60元,养殖到三龄时需花费成本200元,建议县农业农村局小蚕共育时每张蚕种补助200元,降低蚕企、蚕农养殖成本;另一方面鼓励蚕企蚕农多养、高效养殖,对每斤养殖成功的蚕茧,根据市场价格每斤补助5-10元,让蚕企蚕农轻装上阵,助推蚕桑产业发展。
三是进一步改良蚕具,通过村集体经济组织购置省力化蚕具,企业租用的形式,实现大蚕省力化蚕台养殖,可让巴山镇蚕茧最大养殖规模(1600张)翻一番,同时增加村集体经济组织受益。
四是推动桑蚕资源利用产业化。因地制宜发展“桑+粮”“桑+猪”“桑+禽”“桑+果”“桑+茶”“桑+菌”等种养循环经济,全面提升蚕桑资源利用率和综合效益。加速桑叶、桑果、桑枝条开发利用,培育一批食品、茶、饮料、酒、食用菌、饲料等领域的加工企业,推动桑叶面、桑叶茶、桑椹酵素、桑果酒、桑枝食用菌、畜牧饲料、蚕沙复合肥、桑枝生物燃料等走向市场。有效利用桑园土地空间,套种中药材,套养土鸡,加强土地资源利用。
五是探索返包倒租模式,带动群众参与桑蚕养殖,提高桑园利用率。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