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大局为舵、兜底保障为帆、促农增收为桨,全县锚定巩固衔接与“千万工程”靶心,将环卫保洁、生态护林、水管管护等岗位,悄悄嵌入乡村环境整治、水利建设、防灾监测的肌理。这些被称作“公益性岗位”的方寸之地,专为16-65周岁“无法离乡、无业可就、无稳定收入”的困难劳动力量身打造。当“家门口的饭碗”端稳时,不仅夯实了社会治理的根基,更让农户的钱袋子渐渐鼓了起来—而握住这些饭碗的,是一群再普通不过的“小人物”。
村委会广场的晨露还没散,李大叔的轮椅已碾过新修的水泥地,“轱辘”声里,他正弯腰擦着健身器材的扶手。指尖抚过器材上的纹路,像在抚摸自家的家具,他拽了拽身上印着“公益性岗位”的红背心,眼角的笑纹挤成一团:“以前总觉得自己是家里的累赘,现在每天把这些家伙什擦得锃亮,每月工资准时到账,活着都有奔头了!”
轮椅辙印还没干透,村口紫藤架下已响起扫帚声—小王正踮脚够着藤蔓间的落叶。他蜷曲的手指攥着扫帚柄,指节因用力泛白,却把每一片落叶都扫得服帖。阳光穿过藤叶在他背上织出光斑,他直起身时总爱跟路过的人念叨:“村上信得过我,这几个花园的卫生,我全包了!”曾经找工作时那些冷遇的眼神,早被扫帚“沙沙”的伴奏声驱散,这方小花园里,蜷曲的双手正托着他沉甸甸的尊严。
村西头的张阿姨比李大叔出门更早,天刚蒙蒙亮,她的垃圾车就“吱呀”着碾过带露的路面。车斗里偶尔探出个小脑袋,是她的小孙子攥着车沿晃悠。推广垃圾分类那阵,她的大嗓门成了村里的“广播”:“菜叶丢绿桶,塑料瓶进蓝桶!”这话她念叨了几百回,有时蹲在垃圾桶旁,手把手教老人撕包装纸,指腹磨出的薄茧蹭过垃圾桶壁,倒比谁都清楚“随手丢”到“分类放”的转变有多金贵。如今她擦着额角的汗,望着清清爽爽的巷道,嗓门更亮了:“带孙娃、赚零花,还能看着村子变干净,这日子美着哩!”
拄着拐杖的王大哥,巡逻时“笃笃”的敲击声是村里的平安符。他步子慢,却把每条巷弄的拐角都记在心里,哪家窗台的花盆歪了,哪段路沿石松了,都在他的小本本上记着;日间照料中心的小陈,总能把张奶奶的降压药分毫不差地放在饭前,李爷爷爱听的评书准时在午后响起,她的脚步声掠过走廊,把空荡的屋子踩成了暖融融的家。
这些“小角色”的岗位实在不大:保洁员的责任区不过几条巷,巡逻员的路线就绕着村子转,照料中心的小陈也只守着十几位老人。可正是这些方寸之地,让小王们有了“有事干、有钱赚”的硬气,让空巢老人的守望里多了递水的手,让村口的风里少了孤单的叹息。扫帚扫过的不只是落叶,还有生活的迷茫;拐杖敲出的不只是声响,还有人心的安稳;保温杯里续的不只是热水,还有日子的温度——他们把“小岗位”的每一天,都过成了托举生活的“大作为”。
他们从不是聚光灯下的主角,却用最实在的行动证明:乡村振兴的砖瓦里,藏着每个普通人的坚守。当轮椅辙印与柏油路的纹路重合,当低保户的工资卡开始有了余额,当分类垃圾桶旁的笑声越来越多,这些“小人物”撑起的,正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好日子。
如今,3763个公益岗如星火燎原,其中3040名脱贫人口(含监测对象)在岗位上发光。李大叔的轮椅辙、小王的扫帚印、张阿姨的车轱辘印,正和无数“一人一岗”的微光一道,在乡村振兴的路上,汇集成璀璨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