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乡镇动态

巴山镇:春日种桑忙 产业落地稳

巴山镇积极探索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培育新产业,依托“山上有林、林中有村、村中有景”的自然优势,充分挖掘“一村一品”,努力打造本村特色品牌,壮大村集体经济,从而促进农户增收,带动全镇“向善向好”发展。

巴山镇气候适宜、水旱无忧、交通便利,蚕桑产业作为该镇的主导产业,自古就有兴桑养蚕的传统。巴山镇党委书记张超说道,“一叶一蚕总关情,巴山镇作为全县蚕桑产业最大的蚕桑基地,我们党委政府要像蚕农呵护幼蚕一样,呵护好我们巴山的蚕桑产业,助力产业茁壮成长,助推群众增收致富。”

今年以来,为鼓励各村盘活辖区内现有资产资源,自主发展养蚕产业,增加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巴山镇党委政府充分利用丰富林地资源和交通区位优势,挖掘兴桑养蚕历史和蚕桑文化底蕴,引领老百姓积极发展蚕桑养殖。多次县农业农村局、县蚕技站等技术人员在镇商讨项目方案,并成立一支由党委书记为组长,镇长为副组长,包联领导、村支书、包村干部、农综站工作人员为成员的实地勘察队伍,利用一周时间在各村踩点选址规划,经多方考察、充分调研,结合各村产业发展实际,选取了4个村具有蚕桑产业基础的村集体重点进行帮扶,以村集体为项目实施主体,积极争取中省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旨在种桑养蚕促增收,“织”就富民新“丝”路。

“接下来,我们首先将以密植桑园、购买木板方格蔟、改建蚕室为重点,2025年预计实施提前批次村集体蚕桑产业发展项目4个,建设密植桑园400亩、购买木板方格蔟4000片、改建蚕室500平方米。其次,积极招引企业,引进生产新装备、新技术和新模式。不仅完善桑叶饲料和蚕茧烘干等加工设备,而且旨在结构性转变----从小规模经营向规模化养殖转变,从单一烘干房转变为蚕茧烘干房、小蚕共育室共同兼备,从蚕桑气调库升级为智能悬臂大蚕养殖设备,巴山镇创新性地推行小蚕共育智能化,大蚕饲养省力化,不断培育蚕桑产业新质生产力,推动蚕桑产业朝着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方向一步步迈进。然后,依托蚕桑基础,通过培育以蚕桑、果桑、茶桑、药桑等商业加工和休闲旅游、研究蚕丝深加工产品蚕丝蛋白等方式,打造成产学研综合基地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园区。”巴山镇镇长何习全说。

为确保项目顺利落地,首先,宣传造势。镇村干部通过入户宣传、召开村民大会、院坝会、利用微信群等方式广泛采取群众对本次项目实施意见,并为群众仔细讲解项目实施的诸多利好,激发群众的种桑养蚕的热情。然后,技术引领。为确保项目实施过程规范,降低养殖失败风险。特邀请县农业局蚕技站派驻专业技术人员,就桑树品种选择、桑园规划、桑苗栽植、蚕室建设、桑蚕养殖全程跟踪指导等方面,到村实地进行指导,为后续养蚕提供有力保障。同时对现有桑园区,采取现场指导农户的方式开展修剪枯枝、清除杂草、翻耕施肥等系列管护工作。在桑园里,大家干劲十足,在技术人员的示范下,熟练地操起工具,精准修剪桑树枝条,让桑树以最佳状态迎接新一年的生长。通过科学管护,不仅能提高桑叶的产量与质量,为春蚕饲养提供充足优质“口粮”,更是为全年蚕桑产业丰收筑牢根基。最后,转变结构。

巴山镇采取“合作社+农户+企业”的方式,通过合作社直接经营、企业提供全程技术跟踪服务和蚕茧收购,标准化、规模化推进种桑养蚕产业,提高产业效益,助农增收致富。

“这几天,我们正在组织各村抢抓时节种植桑树苗,预计密植桑苗16余万株。同时,我们也将组织各村做好培训,邀请农技人员做好技术指导,确保种植科学化、标准化,增加群众土地收入,同时也带动群众就业增收。”巴山镇农业分管领导李华部长说道。

眼下,正值桑树春季种植管护的关键期,巴山镇抢农时种桑树,为后续养蚕奠定基础。下一步,该镇立足资源优势,在蚕技站的倾情帮扶下,瞄准蚕桑产业短、平、快的特点,积极争取资金项目,结合村民的种养传统,积极引导村民种桑养蚕,因地制宜发展种桑养蚕产业,进而夯实乡村产业基础,让蚕桑产业在春日里蓬勃发展,为乡村振兴添上一抹绚丽的“桑”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