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深处,绿意盎然。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临潼校区暑期志愿团队与汉中市巴山镇的“夏日约定”已延续多年,今年8月21日至26日,这支青春队伍再次踏上这片热土,以“弘扬巴山精神,推普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开展为期一周的系列实践活动。从精神基地到校园课堂,从产业基地到工务车间,志愿者们用语言为纽带编织城乡连心网,以青春之力为乡村振兴注入鲜活动能。
8月21日:座谈聚共识,推普绘蓝图
活动伊始,由参观巴山精神教育基地为第一站,身临其境感受巴山养路人的来时路。深邃的大巴山记录着蜀道难于上青天的历史,而行走在巴山精神陈列馆的每一步,都能感受到当年巴山铁路人所处的艰苦条件,以及他们克服困难挑战环境的坚定步履。随着铮铮铁轮的不断推进,襄渝线亦见证了巴山精神在这片奋斗的热土之上,孕育出无数新的成绩。在新时代发展的起点上,巴山的铁路人才、养路技术、陆地建设、文化生活、创新发展等方面,全线焕发出新的光彩。巴山精神如同一道涓涓细流,不断滋养每个人的内心。
紧接着,学院与巴山镇政府、西安局安康工务段巴山车间召开专题座谈会。三方细数多年合作成果:从最初的基础推普到如今的“语言+技能”融合服务,从单一课堂教学到校地企协同育人,一步步脚印见证着结对帮扶的深厚情谊。会上,巴山镇党委副书记李华详细介绍了当地不同群体的语言需求——青壮年渴望用普通话拓展电商销路,基层干部希望提升政策宣讲精准度,老人期盼能用通用语跨越数字鸿沟。志愿者团队结合调研数据,与各方共同敲定“分层施策、精准滴灌”的活动方案,为一周实践活动锚定方向。
8月22日:校园播新种,童声诵未来
巴山小学的教室里传来朗朗书声。志愿者们为不同年级定制“语言营养餐”;低年级的“童话配音秀”让孩子们在角色扮演中纠正发音;高年级的“诗歌创作坊”引导学生用文字描绘家乡美景。
本次进校园活动,旨在将推普贯穿于精品课堂、趣味游戏、手工制作京剧脸谱等多形式活动中。在“小小朗诵家”比赛中,四年级的小张同学用标准普通话演绎《我爱家乡的山》,赢得满堂喝彩。活动尾声,志愿者们将有关铁路知识的宣传活页发放给学生,“这些活页册有拼音注释,我们能自己读啦!”孩子们的雀跃声里,藏着对知识的渴望。教师交流会上,双方就“课后服务语言课程设计”达成合作意向,让推普教育扎根日常。
8月23日:社区普语韵,笑语暖人心
“阿姨,这个绕口令您试试,既练发音又有趣!”8月22日的巴山镇社区里,推普宣传点前人头攒动。志愿者们分组走进各村(社区)、卫生院、邮局、银行等多场所,发放精心编制的《日常用语手册》等资料百余份。志愿者们现场开设“普通话小课堂”,从声母韵母发音到日常会话技巧,用方言对比、情景模拟等方式让居民听得懂、学得会。绕口令比赛中,大爷大妈们鼓足劲头比拼“四是四,十是十”,欢声笑语里,规范用语的种子悄然萌芽。
8月24日:产业赋新能,英烈励前行
清晨的桑园薄雾未散,志愿者们已在为民蚕桑产业基地记录企业的“表达困惑”。针对“蚕茧质量用词不规范”“直播带货方言重”等问题,团队当场修改宣传文案10余条,培训企业使用“细腻绵软”“生态养殖”等专业表述。午后,一行人来到巴山活水烈士陵园,在纪念碑前清理杂草,默哀致敬。老党员讲述的剿匪护路故事,让“初心”二字在年轻心中愈发清晰。“先烈用生命守护家园,我们要用行动回馈家乡。”志愿者日记里的这句话,道出了共同的心声。
8月25日:车间悟精神,技能共提升
“上世纪70年代,我们靠人拉肩扛在秦巴山脉铺就铁路动脉……”巴山车间老职工的讲述让志愿者们红了眼眶。在“传承巴山精神”座谈会上,老铁路人用朴实话语诠释“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务实创新”的精神内核。技能培训环节,志愿者结合铁路专业知识,用规范术语讲解《线路养护安全规程》,帮助职工提升技术交流准确性。参观车间时,学生陈若萱边听边记:“师傅们用方言交接班容易出错,标准化用语太重要了!”这种“专业+语言”的融合培训,让推普工作与行业需求精准对接。
8月26日:总结促长效,携手向未来
“孩子们追着问下次什么时候来”“巴山精神纪念馆令人十分震撼”……总结会上,巴山镇政府的反馈让志愿者们备受鼓舞。三方约定加深校地、校企合作关系,探索建立“线上推普云课堂”“大学生实践基地”等长效机制。整理资料时,200余张活动照片、15小时视频素材里,有老人学会视频通话的笑脸,有学生制作的京剧脸谱,更有铁路职工与志愿者共学规程的专注。这些片段,拼凑成乡村振兴最生动的图景。
一周的实践虽短,却在巴山留下深深足迹。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的青年们用行动证明:推普不是简单的语言教学,而是打通乡村振兴“任督二脉”的关键一招。当规范的普通话遇上奋斗的巴山精神,当青春智慧融入乡土中国,必将奏响更多城乡共荣的新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