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当前位置: 首页/政府信息公开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

  • 索引号:

    6107280000/2021-000175
  • 发布日期:

    2021年04月19日 10:50
  • 来源:

  • 发文机构:

    镇巴县人民政府网站
  • 内容概述:

    深入推进市场化改革和“放管服”改革,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

2021年4月13日在镇巴县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镇巴县县长  叶稳太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0年及十三五工作回顾

2020年极不平凡。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和艰巨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全县上下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和省市各项部署,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定信心,埋头苦干,各项工作取得了新进展新成效,“十三五”规划的目标任务大部分如期实现,助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了决定性进展。

我们深感不易的是:经济运行呈现逐月回升、稳中向好的态势。全年生产总值下降13.6%(剔除煤炭行业影响,同比增长3.5%),固定资产投资下降7.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9.8%,降幅分别较一季度收窄25.5、15.7、14.9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4.6%和7.9%;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12亿元,占年计划的101%。

我们倍感欣慰的是:脱贫攻坚取得了全面胜利,2020年2月,镇巴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高质量通过了脱贫攻坚国家普查,镇巴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镇巴干群共同期待的西镇高速于12月16日建成通车,改写了不通高速的历史,将县城至汉中的车程缩短至1.5小时以内。

我们同感振奋的是:市对县目标责任综合考核成功实现“七连优”,荣获全国“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成效明显县、陕西省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县等称号,国家卫生县城通过复审命名,兴隆镇成功创建为国家卫生镇。

我们倍受鼓舞的是:健康扶贫“镇巴路径”、易地扶贫搬迁做法入选国家脱贫攻坚典型案例,医保扶贫长效机制试点经验得到国家医保局肯定,提高农村低保覆盖面做法在全省推广,电子政务提速效降耗能做法获得汉中市“创新改革”奖,全市推进初中教育高质量发展现场会在镇巴召开。社会认可镇巴发展,群众满意度测评持续上升,2020年位居全市第一位。

(一)众志成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坚决打赢阻击战。落实“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第一时间构建了高效有序的应急工作体系,打好“防控救治”组合拳,治愈确诊患者3例、疑似病例11例,实现了病例全治愈、医务人员零感染,坚决遏制了疫情蔓延扩散。选派8名医护人员驰援武汉、咸阳、西乡等地疫情防控,彰显了镇巴干部的战“疫”担当。全力打好持久战。坚持外防输入的原则,落实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双包抓”制度,推行“健康码”管理,加快建成县医院、中医院、疾控中心PCR实验室,累计核酸检测4.7万人次;组织开展秋冬季疫情防控应急演练,加强防疫物资储备,灵活启动应急工作机制,全力确保疫情不反弹。

(二)精准施策,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全面促进就业。扎实开展农民工返乡创业市级试点,出台20条稳就业措施,城镇新增就业2294人,转移农村劳动力6.8万人。稳定粮食产量。及时组织开展农业生产,粮食产量达到9.7万吨,增长2.6%。全力助企纾困。新增减税降费1100万元,免征失业、工伤保险和返还稳岗补贴175万元,减免房租电费220万元,为46户企业协调贷款1075万元,125户“五上企业”复工复产,新培育“五上企业”28户。狠抓项目投资。出台促投资稳增长15条措施,53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68.9亿元,占年计划的106.3%,全市重点项目观摩成绩位居东线组第一名;抢抓政策机遇,谋划储备项目355个,争取到位项目资金2.1亿元、专项债券资金2.32亿元;完成招商引资38.9亿元,增长18.5%。促进消费复苏。创新举办“网上茶博会”镇巴专场和陕货进淘宝等活动,采取无接触配送、发展夜间经济等方式,提振了居民消费信心,带动了城乡消费回升。加强财政保障。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0.5亿元,占年计划的99.7%;其中3.3亿元中央直达资金支出进度为100%,有效实现了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促发展。

(三)敬终如始,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克服疫情影响。突出抓好就业扶贫和消费扶贫,开展就业技能培训6461人,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20722人,开发防疫公岗1052个,续聘生态护林员1700名,新认定社区工厂和就业扶贫基地7家,实现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至少1人就业;国扶办公示扶贫产品实现销售额4740.8万元,帮扶单位消费扶贫2627.9万元。狠抓任务清零。扎实开展“三排查三清零”和“对标补短”行动,“三年行动”任务全面完成,各类问题整改清零,建立完善了防止返贫预警监测、产业带贫益贫、扶贫资产管理、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基础设施管护等长效机制,在全市率先建立防止因病致贫返贫专项救助制度。腾退农村旧宅基地5319.6亩,交易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结余指标1150亩,实现收入3.5亿元。巩固脱贫成效。投入扶贫资金8.9亿元,实施产业扶贫、基础设施提升、易地扶贫搬迁补短板和苏陕扶贫协作项目1015个;为178个村集体经济组织新增注资2020万元;兑付生态补偿和退耕还林资金5115.9万元;贫困人口全部参加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及住院人次较2019年下降21%和24%;发放教育资助金2767万元;强化动态监测和对应帮扶,全县没有返贫人口和返贫村。

(四)挂链作战,推动产业提档升级。坚持延链补链强链。实施农业产业化项目376个、创新驱动项目45个,“4+X”产业体系不断完善提升,新建改建茶园1.5万亩,茶叶产量、产值增长3.6%和8%;养殖生猪38.03万头、白山羊16.4万只、肉牛4.85万头,镇弘蜀乐腊肉加工项目竣工投产;魔芋产量达到6.6万吨,建成魔芋素食加工项目;新增中药材种植面积3万亩,中医药健康产业园一期工程全面竣工,招引入园企业3户;发展代料食用菌420万袋、段木食用菌6万架;新建桑园5000亩。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16家、高新技术企业3家,建立产学研基地6个、技术研发中心和星创天地2个。镇巴大黄入选“秦药”15个大品种目录,镇巴大黄、天麻质量追溯体系上线运行,镇巴腊肉标准综合体发布实施,注册商标213件。全力弥补工业缺口。关闭煤矿7户,退出产能87万吨;千方百计稳产补欠,实施工业重点项目8个,完成投资2.2亿元,剔除煤炭行业影响,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7.7%。“陕镇页1井”钻探任务基本完成。持续提升第三产业。巴山玉溶洞开园迎客,启动了国家AAA景区创建,黎坝旅居小镇、兴隆楮溪源、观音茶文化旅游综合开发等旅游项目持续建设,全年实现旅游收入3.3亿元。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通过第三方评估。

(五)统筹城乡,建设宜居宜业环境。提升基础设施。按照“东区大计、镇巴大事”的项目定位,加快星子山隧道及引线工程项目建设,主隧道掘进1650米,引线工程全面推进,累计完成投资2.6亿元;236公里西北旅游环线全面贯通,简永路、简大路建成投用,实施生命防护工程230公里,修复水毁道路24条;打造“四好农村路”41公里,黎坝镇创建为市级示范镇;出版了《镇巴县公路交通图集》。新建县城供水主管道3公里,提升农村安全饮水设施125处,建立了镇村供水设施长效管护机制,全县1042处安全饮水工程运行良好;修复加固河堤1500米。完成农村电网改造159.6公里,县城5G信号实现全覆盖。完善城镇功能。县城市政基础设施综合改造涵盖的26个分项目全部开工建设,已建成安居桥、农贸市场人行桥、文化路人行道等6个项目,立体停车场投入使用,启动了5个棚户区改造项目,省级文明县城通过复验。实施集镇建设项目80个,完成投资3.2亿元。优化生态环境。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改建卫生厕所8524座,干净整洁行政村比例达到95%。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开展“四大保卫战”,落实“河长制”,推行“山长制”,狠抓巴山生态环境专项整治,县城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60天,较2019年增加9天,创建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县进入技术评估阶段。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向镇办下放行政许可及服务事项105项,实现普通证照足不出镇立等可取、电子批文瞬间即达、食品经营许可电子证书掌上直达;全面落实权责清单,推行“互联网+监管”“互联网+督查”,提升了行政效能及市场活力,新增市场主体1647户。

(六)牢记初心,全力保障改善民生。持续提升教育质量。争取中省教育项目67个,到位资金9532万元,县职业中学和观音小学搬迁、县城第二小学建成主体工程,改造农村薄弱学校10所。高考二本上线率达88%,超省均20个百分点,实现“八连升”;全县14所初级中学的中考成绩有7所进入全市第一方阵,镇巴中学、县职业中学及泾洋、巴庙、观音、平安、渔渡、青水和兴隆中学被市政府表彰为“中学教育质量优秀学校”,占比在全市最多;兑现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新增绩效工资1465万元。推进健康镇巴建设。县妇保院完成搬迁,县医院医技综合楼和中医院康复楼即将投用,国家紧密型医共体试点建设稳步推进,药品带量采购降价幅度达50%以上,县域就诊率稳定在90%以上;开展17项健康镇巴行动和8类健康细胞创建,建设健康步道、健康广场、健康公园和健康小屋89个,成功创建省级健康促进县。评选表彰了第二届“镇巴名医”和“最美基层医务工作者”。织密扎牢社保网络。落实城乡低保1.99万人、特困供养4040人,临时救助4761人次,医疗救助2264万元,为5.3万老人发放基本养老金6210万元,落实优抚对象抚恤补助和安置资金1882万元;完成杨家河、渔渡敬老院改扩建,城区公益性公墓稳步建设。统筹发展社会事业。县级综合档案馆主体竣工,第二轮《镇巴县志》出版发行,完成第三次国土调查和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入户登记。县融媒体中心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明显提升。全面加强社会治理。全国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启动创建。“七五”普法圆满收官。信访维稳、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等工作扎实有效。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重大战果,成功摘掉省级毒品问题严重地区通报警示帽子,重拳打击电信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社会治安形势持续稳定。

(七)全面从严治党,持续加强自身建设。加强政治建设。政府党组会和常务会议及时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围绕“五项要求”开展研讨,推动学懂弄通、学深做实。扎实开展以案促改工作,政府班子及成员查摆的174个问题全部整改到位。加强作风建设。精文减会推动减负提效,健全机制破解落实难题。政府班子带头过“紧日子苦日子”,全县公用经费压减10%、“三公经费”支出持续下降。坚持做到“八个严禁”,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加强法治建设。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加强行政决策“五公开”,坚持邀请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列席政府会议,办结人大代表建议85件、政协委员提案65件。加强廉政建设。深化“政绩工程”“面子工程”专项整治,加强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和审计监督,支持纪委监委严肃查处了一批违纪违规突出问题,巩固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各位代表!总结2020年,我们深感逆势有为、来之不易;回顾“十三五”,我们更觉历程波澜、成绩显著。

五年尽锐出战,深贫堡垒全面攻克。实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对标补短项目1360个,完成易地搬迁9302户,改造危房5126户、提升人居环境3330户。推行“四个三”产业扶贫模式,带动2.1万户贫困群众增收;兑付就业扶贫资金1.1亿元,生态扶贫投入2.1亿元,兜底保障投入5.5亿元。贫困家庭人均纯收入从2015年的2824元增长到2020年的11482元。建立“125”健康扶贫保障机制,助推9862户因病致贫群众脱贫清零。构建“4+4+4”教育扶贫模式,资助建档立卡家庭学生5.9万人次。投入苏陕扶贫协作资金2.2亿元,开展干部交流培训600余人次,通州区帮扶资金700余万元;中国能建集团投入帮扶资金3355万元,完成消费扶贫2096万元;省级“两联一包”扶贫团投入各类项目资金18亿元;西农大、市委宣传部、市纪委监委、陕理工和西安经开区、阎良区等帮扶单位倾力支持,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了重要力量。五年攻坚拔寨,累计脱贫57240人,12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全县脱贫摘帽,历史性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镇巴连续四年获得省级或市级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好”等次,健康扶贫工作、“传树守做”新民风建设做法荣获全国、全省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

五年奋力赶超,综合实力持续提升。五年完成财政支出140亿元,是“十二五”的1.9倍;争取中省项目资金13.4亿元;招商引资138亿元,是“十二五”的1.9倍;实施重点项目305个,完成投资289.7亿元,是“十二五”的2.6倍。主要经济指标的年均增速位居省市前列,2020年全县生产总值是“十二五”末的1.4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财政总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分别是“十二五”末的1.4倍、1.8倍、1倍、1.3倍、1.5倍。县域经济综合排名由2015年的全省53位上升到2019年的39位,荣获中省市荣誉160余项。五年新增各类市场主体7915个,总量达到1.3万个。

五年创新实干,产业发展转型升级。大力发展茶叶、畜牧、魔芋、中药材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培育特色种养业,形成“4+X”产业布局,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了一二产业融合发展。五年新增中药材14.3万亩、茶叶4.5万亩,魔芋稳定在10万亩,生猪、白山羊和肉牛饲养量达到77万头(只);认定国家地理标志产品8个、绿色农产品25个,居全市首位;成功打造“源味镇巴”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获评“中国名茶之乡”“全国十大魅力茶乡”;电子商务体系日趋完善,串联了小农户与大市场。两次退出煤炭产能132万吨,建成农副产品加工等生产线120条,规上工业总产值是“十二五”末的1.3倍。创建AAA景区1个,旅游收入年均增长20%。累计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684个、龙头企业17个、“五上企业”143户。

五年建管并重,城乡环境日新月异。完成交通建设投资25.3亿元,新建改建公路830公里,星子山隧道及引线工程项目提前开工建设,公路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91.3公里,居全市山区县第二位。完成水利建设投资6亿元,解决了12.8万城乡居民的饮水问题。电力入户率达到100%,行政村手机信号和宽带网络实现全覆盖。实施城建项目57个,完成投资12.5亿元,市政功能和城市品位全面提升,获评省级森林城市;抢抓移民搬迁等机遇,大幅提升了集镇承载力和宜居水平,建设美丽乡村121个。县域森林覆盖率达到70.5%,县城空气质量年均优良天数达到351天,出境水质稳定在二类以上标准,连续9年通过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

五年倾力为民,民生答卷写满收获。五年投入民生资金103亿元,是“十二五”的2.2倍。投资4.2亿元,成功创建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和省级“双高双普”县,新建和维修校舍18万平方米,教育教学条件已在全市领先。投资2.5亿元,完成县中医院、妇保院搬迁,扩建了县医院和12所镇卫生院,标准化村卫生室实现全覆盖,千人拥有床位数由2015年的2.8张提高到3.9张。新建改建敬老院7个,新增床位1200张,特困老人集中供养率由“十二五”末的12%提高到30%;新建农村幸福院120个。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9%以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达标,继续保留“全国文化先进县”等荣誉称号。连续14年获评全市信访工作先进县,连续9年无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发生。

五年凝心聚力,各方踊跃服务发展。五年来,税务局为地方财政征缴税收3.8亿元,减税降费4.4亿元。电力公司改造82个村低压线路582公里。移动公司、电信公司、联通公司、广电公司完成网络建设投资1.8亿元、1.2亿元、1亿元和1581万元。农商银行、农业银行、邮储银行、长安银行、农发行和方鑫公司投放贷款68亿元、5.8亿元、4.4亿元、2.5亿元、8368万元、2.8亿元。公积金管理部为干部职工办理提取和发放贷款5.6亿元。人保财险公司、人寿保险公司支付赔款5000万元、3649万元。烟草公司上缴税收1.1亿元。邮政公司为农村群众免费代运代投快递68万件。养老经办中心发放养老金4亿元。气象局发布气象信息4500万条。公路管理段创建美丽公路90公里。消防救援大队抢救疏散被困人员2100余人。

各位代表!五年来取得的重大成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县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县上下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各位代表、各位委员,向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向驻镇单位和部队官兵,向各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向关心支持参与镇巴建设发展的四方宾朋、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十四五”时期的总体思路及重点任务

“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开局时期。我们要看到镇巴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有基础、有条件在新的发展阶段实现更大突破。国家大力推进协调发展、共享发展,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只要我们主动争取、有效对接,必将为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赋能。绿水青山是我们高质量发展最大的优势和资源,市委、市政府赋予镇巴建设“生态经济示范县”的战略定位和发展任务,是镇巴最大的发展机遇;同时,镇巴民歌、美食等地域文化在汉中具有独特影响力,西镇高速已建成通车,对外互联互通的瓶颈被打破,将带动人流、资金、信息等发展要素向镇巴集聚,促进生态优势、文化优势向发展优势加快转化。特别是我们有28万吃苦耐劳、甘于奉献,激情实干、勇于创新的干部群众,这是我们最好的发展资源、最大的发展底气。只要我们抓住机遇,进一步发挥优势、补齐短板,一定能推动新时代追赶超越再谱新的篇章。

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落实“五项要求”“五个扎实”,全面落实省市安排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为主题主线,以大抓项目、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提升基础设施、完善产业体系、改善普惠民生为关键抓手,以稳定、安全、环保、廉政为工作底线,全力打造汉中生态经济示范县,持续建设富裕、和谐、美丽、活力、幸福“五个镇巴”,奋力谱写镇巴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

(一)坚持创新发展理念,持续建设富裕镇巴。把项目和产业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实现经济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狠抓项目工作。树立大抓项目、大抓招商的鲜明导向,坚持项目为王、招商为主的工作理念,健全工作机制,实行严督实考,狠抓项目谋划包装、争取引进、落地建设,以高质量项目带动高质量发展。狠抓产业发展。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服务链“三链融合”,加快构建具有镇巴特色的产业体系。提升产业链,按照“绿色循环、融合发展、科技支撑、品牌引领”的思路,坚持延链补链强链,做优做强“4+X”特色产业;持续调结构、打基础、强优势、求突破,推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加快天然气、页岩气勘探开发;发挥地域文化优势,坚持“做靓品牌、做特景区、做优环境、做新业态”的思路,加快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布局创新链,继续实施创新驱动项目,推动校企、院企合作,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提升企业创新创造能力;支持科技资源统筹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主导产业星创天地、镇巴腊肉创新孵化基地、电商专业化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平台建设,促进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构建创新型企业成长梯队。优化服务链,推行“一业一链”发展模式,建立“链长制”,做好产业链培育的全程保障服务;支持市场主体参与服务供给,鼓励金融、物流、信息服务、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二)坚持协调发展理念,持续建设和谐镇巴。把基础设施和城乡建设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官,促进城乡发展均衡。提升互联互通水平。按照“拓宽外联大通道,优化内联小循环”的思路,推进镇广高速镇巴县城至陕川界、县城至巴山高速公路建设,做好民航通用机场项目前期工作,加快国省干道、县乡道路改造升级,建成星子山隧道及引线工程项目,完善乡村道路安防设施;提升城镇“双供水”能力,继续改造农村电网,加快实施“气化镇巴”工程。加快5G基站、数据服务中心、互联网、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优政、惠民、兴业为目标,推进智慧城市、智慧社会建设。加强新型城镇建设。坚持以“人”为核心,把完善功能放在首位,突出“精、秀、美”特色定位,坚持抓好规划、建设、管理“三个关键环节”,持续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山水园林县城;支持改善集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条件,结合城镇空间布局和资源条件,因地制宜、错位发展,加快重点示范镇建设,大力发展镇域经济,打造精致特色小镇,促进人口集中、要素集聚、产业集群,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对贫困村和贫困人口扶上马、送一程。促进粮食稳产增产,发展壮大镇村特色产业,加强村集体资产运营管理,开展乡村建设行动,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争取列入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

(三)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持续建设美丽镇巴。深入践行“两山论”,全面打造汉中生态经济示范县。守护生态环保优势。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和巴山生态环境保护《办法》,严格执行水、土、气“十条措施”,持续整治“五乱”问题,继续强化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推进硫铁矿污染专项治理,继续完善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开展长江流域十年禁捕;编制实施国土空间规划和“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加强公共机构节能降耗管控,引导全民开展节能行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力推“三生融合”发展,以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为路径,大力探索生态环境保护与绿色产业发展相融合的新模式,把绿水青山蕴含的生态产品价值不断转化为金山银山。秉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推进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循环经济发展。

(四)坚持开放发展理念,持续建设活力镇巴。以求变的精神,想变的意识,会变的能力,敢变的决心,推进改革开放,提升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全面深化改革。深入推进市场化改革和“放管服”改革,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促进“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和弦共振,更好引领市场、服务市场、撬动市场。扩大对外开放。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精准定位目标市场,打通供应链堵点断点,推进优质生态产品更好对接大市场;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汉江生态经济带及西安等地发展规划,深化镇巴与通州合作,加大返乡创业促进力度,实现引资引智新突破。用活人力资源。推行柔性引才用才,与包联协作单位深入开展“支、帮、促”,加强现有干部职工、企业管理者专业化培训,加大紧缺型人才引进力度,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五)坚持共享发展理念,持续建设幸福镇巴。顺应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让群众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落实兜底保障和惠农补贴政策,持续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发展优质教育事业。全力创建国家义务教育发展优质均衡县,加快学前教育公益普惠发展,推进高中教育优质化、特色化发展,促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让镇巴学子就地就近接受优质教育。全面建设健康镇巴。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能力建设,推进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实现分级诊疗、优质医疗;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和重大疫情医疗救治体系,深化健康促进县建设,提升全民健康水平;依托优势资源,加快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做靓“医养在镇巴”品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支持托育、养老等服务业发展。统筹发展社会事业。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完善退役军人、未成年人、农村“三留守”人员、残疾人服务体系,逐步提升保障水平。持续推进殡葬改革。完善体育设施,推动全民健身,举办“镇巴县第十届运动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维护社会安全稳定。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深化社会治理改革,加强应急体系建设,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体系,持续做好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食药监管、信访维稳、治安防控等工作,防范化解风险隐患,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镇巴。

三、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和主要措施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工作,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市全委会、人代会和县委十五届十六次全会的部署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经济高开稳走、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

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0%左右,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2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9.9%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8%左右,地方财政收入同口径增长6.5%左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13%、14%左右。

(一)大抓项目工作,增强发展动力。紧盯发展第一要务,把项目作为第一支撑,把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坚持以项目看发展论英雄,跑出项目高质量建设加速度。

完善机制抓项目。出台以项目建设为中心加快镇巴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重点项目建设提质年活动实施方案、招商引资工作实施意见和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等文件,坚持“一个项目一套专班一名领导包抓”,提高项目工作考核权重,完善项目工作督考奖惩办法,为大抓项目和招商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立足实际谋项目。加强上级政策研究,结合绿色发展与生态保护、资源禀赋与产业基础、民生短板与增进群众福祉、基础设施建设与优化城乡环境,前瞻性系统性谋划项目,尤其多谋划延链补链强链的产业类项目。继续安排专项资金,做深做实项目前期,全年达到可研程度的项目超过200个。

主动出击跑项目。发扬“钉钉子”精神,密切汇报对接,促进更多中省项目落地镇巴。善用市场机制和投行思维,组建专兼职招商小分队,坚持招大引强与招才引智结合,借助全市百城推介、百会交流、百圈共享“三百行动”,精心组织参加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成渝经济圈等地区开展的招商活动,面向大西安开展常态化招商,着力引进一批延链补链强链项目,全年完成招商引资50.5亿元以上,增长48.5%;实际利用外资100万美元,增长100%。力争一季度完成28%,二季度完成58%,三季度完成90%。新签项目中,产业项目占比达到80%以上,主导产业项目占比达到70%以上。

压实责任建项目。大力破解土地、资金、环境等“卡脖子”问题,加快75个重点项目建设,完成年度投资65.05亿元。实施项目前期工作集中交办,3月底前完成新开工项目前期工作,保证一季度开工率达到50%以上、二季度达到80%以上、三季度100%开工。压实招商引资项目服务保障责任,打通签约项目落地“最后一米”,促进招商项目早落地、早达效。全年新签项目开工率达到60%以上,投产率达到30%以上。

(二)狠抓产业发展,促进量质齐升。紧盯市场需求和群众增收,全力优存量、育增量、强支柱,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融合发展一二产业。大力推广标准化建设、清洁化生产、绿色病虫害防控等新技术,新建良种茶园5000亩,培育丰产茶园1万亩,改造低产茶园1万亩;紧盯市场需求,开发高、中、低等多层次茶叶产品,建设清洁化标准茶厂5座;加快建设盐场高山生态富硒茶叶融合发展示范园、茶产业融合发展等项目,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强化品牌培育和市场营销,完成镇巴毛尖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在西安等地建立镇巴茶叶专营店,推动茶产业提质增效。强化畜牧养殖技术指导,鼓励和推行养殖小区模式,促进畜牧产业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生产,养殖白山羊16.4万只、肉牛4.85万头;抓好生猪产能恢复和非洲猪瘟疫情防控,养殖生猪40万头;推广运用镇巴腊肉标准综合体,加快地理标志产品促进运用中心、线下体验中心和形象店建设。按照“稳面积、提单产、延链条”的发展思路,全面推广魔芋规范化种植技术,逐步扩大间作套种面积,全年新增魔芋规范化种植面积1万亩,创建魔芋规范化种植示范村10个。抓好中药材基地建设、园区加工和技术服务,打造千亩以上种苗基地2个,发展规范化种植基地2万亩;启动中医药健康产业园二期项目建设,新建标准化厂房4.2万平方米、公共服务中心3300平方米,完善污水处理站等配套设施,引进中药提取、药食同源产品开发、保健食品等生产企业3-5家;推广使用中药材大数据云服务平台,为种苗繁育、规范种植、产品研发、风险预警等提供技术保障,推动以中药材省级标准综合体为主的全产业链建设。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业,建设规范化食用菌生产基地2个,栽培食用菌450万袋,积极开发香菇酱、香菇脆等功能食品,开展菌渣综合利用试点;新建标准化桑园3000亩、养蚕场5座、蚕丝被加工厂1家。继续推进省级创新型县建设,新建创新驱动项目17个;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培育企业创新能力,加强产学研成果转化,完成技术市场交易额1600万元;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10户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户以上,培育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3个,建立产学研基地6个。

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启动实施“工业倍增”行动。推进规上企业培育护航行动,超额完成“五上企业”培育任务。加快绿色产业园物流分拣、仓储、冷链建设,促进园区扩规提质、提档升级、延链补链。狠抓工业项目建设,推进栗子垭锰矿升级改造,完成2户煤矿的技术改造任务,促进煤炭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开工建设石材产业、砂石建筑骨料生产项目,整合苞谷酒小作坊100家。加快镇巴区块天然气、页岩气勘探。

突破发展旅游三产。启动实施“服务业倍增”计划,大力发展金融、物流、信息服务、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等生产性服务业。开展“旅游突破年”行动,以游客需求为导向,围绕打造“一日游、一桌菜、一台戏”等特色旅游产品,巩固草坝AAA景区创建成果,完善渔渡旅游风景区接待服务设施,完成AAA景区创建命名;推进黎坝旅居小镇、兴隆楮溪源、观音茶文化旅游综合开发、简池研学旅行基地等项目建设,加快西大池、白天河旅游资源开发,精心打造五条特色旅游线路,加大省级旅游特色名镇和示范村创建力度。深入挖掘和开发镇巴美食,培育一批“农家乐”品牌;建成县级游客集散中心,推进星级酒店建设。举办油菜花节、镇巴民歌文化旅游周、青水苗乡篝火晚会、演出进景区等活动,持续打响“世界天坑,民歌镇巴”旅游品牌。充分挖掘消费潜力,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健康养生、夜间经济等新业态,完善农特产品供应链和城乡快递物流配送体系;推进汽车、住房、家电、数码等大宗消费,创新直播带货等促销新模式,推动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

全力服务产业发展。持续推进“六稳”“六保”,落实好减税降费、延续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等政策,保持政策支持的稳定性和延续性。深化“千人帮千企”活动,定期开展政企、社企、银企对接等活动,加大政策性奖补力度,帮助企业纾困解难。全面推行“链长制”,逐产业确定链长,循链招商、沿链服务、全链赋能。

(三)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平稳过渡。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加强规划、政策、工作、机构“四个衔接”,保持结对包联不变、工作力量不减、帮扶措施不断,确保所有群众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重点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开展常态化监测帮扶,坚决防止规模性返贫。继续整合涉农资金,支持扶贫产业发展和带贫主体发展壮大,完善扶贫产业体系和利益联结机制,深入推进消费扶贫,让群众更多分享产业发展收益。落实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措施,完善安置社区产业布局,补齐公共服务短板,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巩固健康扶贫成果,降低因病返贫致贫风险。加强村集体资源资产长效管理,确保长期发挥效益。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稳定粮油播种面积和产量,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在村庄布局分类的基础上,完成村庄规划编制。持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大中小河流治理力度,加强农村季节性缺水水源补充和供水工程改造;实施生命防护工程463公里;改造低压输电线路222公里、高压输电线路19公里;推进农村5G基站建设。加强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管护,确保长期发挥作用。启动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三年行动,推进农村改厕和生活垃圾污水处理,全年改造卫生厕所3000座,生活污水有效治理村达到100个,生活垃圾有效治理村达到178个,深入打造2个市级示范村。加强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保护,大力培育和弘扬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畅通城市资源和公共服务下乡渠道,让资本、产业、科技等要素向农村汇聚。落实引导人才向基层流动的《若干措施》,吸引外出创业务工人员、科技人员、退职干部等各类人才返乡下乡,大力培养职业农民和乡土人才。

推动农民持续增收。发挥重点项目、产业园区、社区工厂的带动作用,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就业,提高工资性收入。大力发展小种小养产业,促进小农户融入大产业、对接大市场,提高经营性收入。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土地“三权分置”等改革,增加财产性收入。落实好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增加转移性收入。

(四)加强城乡建设,夯实发展基础。坚持基础设施先行,持续构建互联互通、宜居宜业环境,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

优化交通网络。积极衔接镇巴高速公路续建项目。年底前星子山隧道基本贯通,引线工程路面启动建设,完成年度投资2亿元。启动渔渡大河口至巴山玉溶洞二级路、小毛垭至盐场镇三级路、永乐镇至大竹村四级路等交通项目建设。

统筹城镇建设。启动实施美丽县城建设三年行动。实施城建项目13个,完成投资3.3亿元,加快市政基础设施综合改造,建成城北地下停车场、体育场、游泳馆、演艺中心、城南滨河走廊等20个分项目,新增停车位1500个左右;建成投用沿山路二期项目;推进5个棚改项目建设和2个老旧小区改造。继续实施县城供水改扩建工程,改造输水主管道13.3公里。坚持项目支撑、产业带动、文化塑魂,支持兴隆、渔渡等重点镇提升承载能力,推进其它集镇完善基础设施、错位联动发展。加强规划管控和综合执法,突出县城出入口、210国道过境段等重点片区,集中整治脏乱差等“城市乱象”,巩固提升国家卫生县城和园林县城、省级文明县城和森林城市创建成果。

(五)提升生态质量,促进三生融合。坚定不移走“三生融合”发展道路,促进生态环境持续优化。

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完成国土空间规划(2020-2035)编制,实行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一张图”管控。落实生态保护、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等空间管控边界。科学划定“三线一单”,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当好巴山生态卫士。严格落实“山长制”,持续整治“五乱”问题,抓好矿山生态修复、硫铁矿污染治理;实施营造林5.5万亩、新一轮退耕还林5000亩,在松材线虫病除治区域更新造林2000亩,义务植树70万株,完成苗寨森林公园保护区范围优化整合,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加大扬尘、燃煤、“散乱污”企业整治力度,县城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不低于350天。深入推进“河长制”,常态化开展河湖“清四乱”行动,完成河湖及水利工程确权划界,持续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启动楮河兴隆段和罗家河流域治理项目;加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表水环境监管,保障水质安全。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深入整治农村乱占耕地建房,守牢56.7万亩耕地红线;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积极推进生活垃圾分类,谋划推进县城和集镇垃圾焚烧场建设。落实生态环保最严执法各项措施。

推进绿色循环发展。高标准编制规划,探索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实现机制,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着力打造汉中生态经济示范县。狠抓重点企业节能减排,万元GDP能耗下降2.5%,完成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开展生态镇村、绿色单位、节能机构创建,倡导绿色消费、居住和出行,积极发展节能环保、绿色循环产业,成功创建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县。落实十年禁渔措施。交易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结余指标2000亩以上。

(六)持续改善民生,增进群众福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千方百计稳定就业。延续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费率等稳岗返还政策,稳定现有就业岗位。大力培育劳动密集型产业,多渠道开发公益性岗位,城镇新增就业1000人以上。加大劳动技能培训力度,促进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稳定就业,全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万人;投放创业担保贷款2000万元。严格执行“八项制度”,坚决遏制农民工欠薪问题。用好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手段,完善工资合理增长机制,让城乡居民收入越来越高。

发展优质均衡教育。稳步创建国家义务教育发展优质均衡县,投资1.2亿元,建成县城第二小学和镇巴中学宿舍楼,县职业中学及观音小学搬迁项目秋季开学投入使用;完成9所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全面抓好职业教育改革,深入推进“大学区”管理,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城乡共享。

持续建设健康镇巴。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人物同防”的原则,持续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提升县级医院ICU救治能力,争取建设公共卫生应急中心,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实施好17项“健康镇巴行动”,推进8类“健康细胞”扩面提质,启动创建国家健康促进县。完成国家紧密型医共体试点建设任务,促进优质资源下沉,提升县域内就诊率。抓好妇幼保健工作,保护妇女儿童身心健康。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积极倡导全民健身。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稳步发展医养产业。

兜牢社会保障网底。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完善养老、医保、工伤、失业等基本保险制度。落实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正常调整机制,推进跨险种、跨地区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深化医保改革,加强医疗救助和医保基金监管,启动城镇参保职工长期护理保险试点,推进药品和高值耗材集中带量采购,降低群众医疗负担。用好低保、临时救助、特困供养、残疾补助、孤儿及困境儿童救助保护等政策,保障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基本生活。继续完善城乡养老服务设施,落实优抚安置政策。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镇级文化分馆和数字图书馆建设;围绕庆祝建党100周年,开展主题文艺创作和群众文化活动。稳步推进殡葬改革。完成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发挥融媒体平台作用,讲好“镇巴故事”。

(七)提高治理效能,强化发展保障。狠抓营商环境、安全生产、社会治理,防范风险隐患,提升服务效能和治理效能。

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和“最多跑一次”改革,全面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实施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清单管理、审批事项“点餐制”。启动新一轮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计划,推行容缺受理、并联审批、告知承诺、全程代办等制度,实施审批流程再造和重构,压缩审批时限,提升服务效能。积极拓展“全程网上办”事项,让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

坚守安全底线。加快县城投公司市场化转型,发挥政府专项债承接主体、城乡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主力军、促进产业发展的作用,推动政府举债向市场化融资转变。健全金融风险预防预警体系,坚决打击非法集资活动。健全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体系,加强应急指挥体系和平台建设,强化应急物资储备保障,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扎实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抓好煤矿、道路交通、建设工程、城市燃气等重点领域安全监管,坚决遏制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开展地质灾害隐患调查评估,安装自动检测设备50处。落实“四个最严”要求,保障食品药品安全,积极创建全国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坚守稳定底线。加强社区“网格化”管理。启动开展“八五”普法。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抓好源头预防、积案化解和重要节点信访,提升初信初访一次性办结率和息诉罢访率。深化“雪亮工程”建设,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严厉打击网络诈骗、吸毒贩毒制毒等违法犯罪行为。

四、进一步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我们将深入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造法治政府、廉洁政府、服务型政府。

(一)严守政治纪律,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汲取新思想蕴含的强大政治力量、思想力量、真理力量、实践力量,更好的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心怀“国之大者”,学深悟透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刻把握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既抬头看路,又埋头拉车,将理论与实际、职责与工作、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紧密结合,全力推动党中央关于“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落地落实。

(二)鼓足发展士气,勇于担当作为。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争做新时代的弄潮儿,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铆足牛劲开好局,只争朝夕促赶超。把想干、会干和干成有机结合,加强新理论、新知识学习运用,不断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创新思路、增强本领,努力成为经济工作的行家里手;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以系统观念、底线思维、问题导向为重要方法,勇于在逆境中寻找出路和对策,迎难而上,克难而进,把确定的项目和工作坚决办成办好。

(三)坚持依法行政,践行为民宗旨。贯彻落实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精神,带头尊崇法治、敬畏法律,了解法律、掌握法律,更多的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决策站稳群众立场,干工作想着群众受益,解难题为了群众满意,不断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全力办好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坚持“公开是常态、不公开是例外”的原则,深化政府信息公开,全面接受监督。

(四)持续改进作风,优化政治生态。牢固树立“过紧日子苦日子”思想,集中财力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促发展。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深化“四风”隐形变异专项整治,从严落实为基层减负各项措施,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狠抓

“明责、践诺、结果”主题作风整训,大力弘扬“勤快严实精细廉”作风,推动政府工作落地落实。全面履行主体责任,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常态化推进以案促改,支持审计部门和纪委监委履行监督职责,涵养政治生态的绿水青山。

各位代表!征途漫漫,惟有奋斗。让我们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按照省市和县委的安排部署,凝心聚力抓发展,扑下身子加油干,推动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建设“五个镇巴”做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