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案背景:
苗绣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古老的苗族人民因没有形成独特的民族文字,往往通过丰富多彩的苗绣纹饰与图案记事忆典。绚丽多彩的苗绣是苗族文化的重要象征与精神图腾,精美的苗绣服饰可称之为穿戴在人身上的一部活化的苗族文化史,有着深远的文化寓意和精神寄予。2006年5月20日,苗绣被国务院正式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纯手工制品的喜爱需求逐渐提升。镇巴作为中国最北苗乡、西北地区最大的苗民聚居地,特色宣明苗绣手工制品在全县影响广泛,不仅青水苗民热爱苗绣,我县广大妇女亦懂精通次术,善于刺绣。这种以一针一线纯手工的苗绣图案不仅反映人民的生活方式、喜闻乐见,更是对美好生活的祈求与向往。苗族服饰也成为当代人们展现个性的穿衣方式。
我县加快生态经济示范县建设,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中,苗绣非遗特色产业有着其他产业不可复制的绝对优势,这种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民族艺术感染力的文化遗产,是一个有非常意义、又有商机的无限的产业。全县桑蚕基地4万亩。能带动广大农户从事栽桑养蚕、结茧抽丝、纺丝成线、丝绣成品这全产业链的开发,而苗绣制品作为符号宣明商品更易走出“特色”二字,能在产业振兴和农旅融合发展中发挥独特作用。
二、现状:
镇巴县苗绣主要问题
(一)苗绣文化产品结构单一,产业形态落后,产品流通范围不广。目前我县苗绣文化产品没有专门的展示馆,产品同质化较为严重,缺乏产品创新。主要以小作坊的形式进行加工生产,整个产业缺乏苗绣文化创新创意型技能人才作为支撑。
(二)随着镇巴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年轻一代从事苗绣文创产业的较少,苗绣非物质文化对新生代的影响力不够。年轻一代没有充分认识到苗绣文化的重要价值,对苗绣深层文化内涵与艺术审美价值理解力、领悟力、认同力不够,缺乏苗绣文化创新思维,需加强苗绣文化熏陶,苗绣文化创意思维培养。
(三)缺乏创新团队,镇巴县目前没有一支专门以苗绣文化为主体专业的创新团队,无法实现苗绣文化横向融通与纵向贯通,整体推动苗绣文化的应用与创新,加强苗绣文化教师创新团队建设,让他们既是苗绣文化的传播者,也是苗绣文化创新发展的推动者,以形成整体合力的优势,拓宽苗绣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通道,培育更多苗绣文化创新成果。
(四)专业发展与市场对接不紧密,镇巴缺少具有一定市场影响力的苗绣文化线上线下展销馆,导致创新成果向产品转化并借助商业平台更广泛地推广和发展苗绣文化动力不足。今后我们应通过制度创新,政府扶持激励,积极引导民间人才资源融入推动苗绣创新成果向市场产品转化,最终通过商品流转让更多的消费者了解苗绣、认识苗绣、喜欢苗绣,推动苗绣现代化产业形成,为实现乡村振兴助力赋能。
三、具体建议:
(一)打造镇巴苗绣文化“金字招牌”。积极倡导人人学习苗绣文化,了解苗绣文化,增设苗绣文化活动课程,建设苗绣文化新项目,提升知识,厚植镇巴苗绣文化底蕴,打造镇巴苗绣 “金字招牌”。
(二)培养本土企业,搭建镇巴苗绣“创新平台”。引入市场化运营机制,按照苗绣产业链发展路径,建设苗绣工坊技艺传承培训中心、苗绣服饰品研发中心、苗绣服饰品制版中心、苗绣服饰品制作中心、苗绣服饰品电商直播基地、易地扶贫搬迁点扶贫工坊等创新平台。受训者在真实职业情景中通过“学习及工作、工作及学习”提升苗绣技艺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并借助“准企业化”管理模式,提高受训者综合职业能力,提升受训者社会职业环境适应性。
(三)建设镇巴苗绣“特色课程”。引入苗绣文创项目,建立以苗绣技艺应用与创新为主线的项目课程体系,增强专业课程体系的融通性,提高教学实施工作过程系统化逻辑思维上的衔接性。受训者经历真实职业环境、真实职业情景、真实职业任务、真实职业标准化的学习,不断拔高专业技能与职业素质,提高就业与创业竞争力。
(四)创建镇巴苗绣“创新团队”。以本项目实施为契机,引培结合培育镇巴苗绣教师创新团队。引进苗绣大师、苗绣传承人、苗绣能工巧匠等加盟创建苗绣工作室,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通过以老带新,加强师资队伍梯队建设。积极鼓励教师在苗绣创新实践过程不断提高创新创意能力。
(五)建立联结机制。免费为参与苗绣制作和生产的贫困户提供原材料和设备,以订单制形式合作,让绣娘们按质按量制作出产品,达到要求后公司按件回收。通过这种稳定的利益联结方式,不仅提高了家庭工坊的生产条件和质量,还提高当地家庭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条件。
(六)参与展销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提升镇巴苗绣产品的文化内涵、拓展产业链来传承民族文化。以“用”来保护文化,生产的土布编织产品有手提包、文件包、杯垫、茶席、装饰套、服装、床上用品等,能够扩展消费者的使用场景。力求与民族文化、地域特色紧密结合,将三乡文化等元素融入刺绣的纹样和图案里,另外还充分运用现代化设计理念,将苗绣与时尚服饰相结合,为松桃苗绣注入更多现代美学元素。通过参与文化展销积极参加“一带一路”等国内外有关展会和文化活动,不断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