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届次: 政协第十一届四次会议 编号: 第64号 类别: A类
领衔人: 赵德培 附议人: 毛忠诚 李华英 孙龙斌 马群 杨华 分类:
主 办: 人社局 会办: 处理状态: 已办
案由: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城乡居民增收的建议
正文:

收入乃民生之源。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据统计:2024年,镇巴县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031元,较上年增长6.2%,收入水平分别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6283元、全省平均水平8874元,汉中市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水平3654元,镇巴县收入水平远远低于全国、全省和全市的平均水平;按照居住区域划分来看,镇巴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293元,较上年增长4.8%,收入水平分别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2895元、全省平均水平5528元,汉中市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水平1694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40元,较上年增长7.5%,收入水平分别低于全国平均水平7079元、全省平均水平2159元,汉中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水平442元。数据反映我县的居民收入水平在相当长时间内绝对值始终处于全市的最低水平,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就会造成大量人口外溢谋生。收入不仅是个人和家庭维持生活的基础,还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收入也是民生的核心,关系到社会的进步,也是消费扩容和拉动扩大再生产的源动力。根据我县居民收入状况提出以下四个方面建议。
一、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居民增收
一是县域经济是居民收入的支撑,“十四五”规划镇巴县已形成以加快4+X为主导的产业发展布局,对推动经营性收入增长、提升就业质量带动工资性收入增长、深化改革创新促进财产性收入增长、加大民生保障推进转移性收入增长的发展格局。二是产业是发展的基础,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形成高质量的产业集群,才能带来高质量的就业和收入。三是为促进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更好释放消费潜力,提振市场信心,我们要结合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拓宽增收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二、数字技术赋能降本增效促进居民增收
物流成本高是镇巴经济的短板,交通区位劣势制约经济发展在短时间不会有根本性改变。镇巴县作为国家重点帮扶的乡村振兴巩固衔接重点帮扶县,要以数字乡村建设为抓手,推动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我县实现乡村振兴巩固衔接目标任务的重要途径。一要走“专精特新”“优质高效”“安美灵舒”的路子,依靠数字赋能实现弯道超车。大力发展直播带货、短视频、跨境电商等,拓展国内外市场,在创建全国电商示范县的基础上建设具有广泛性的农村电商基础设施和带动“五个农业”发展。二要积极探索实践智慧农场、5G+农村电商、云端乡村旅游等服务,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助推农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三要以数字技术为支撑从多角度、多层面发掘我县非物质文化和红色乡村文化资源,创新乡村文化的内容,营造乡风文明新气象,以数字技术赋予乡村文化新动能,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增收。
三、推挤城镇化稳定就业促进居民稳定增收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稳定和扩大就业是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重要支撑。助推就地、就近就业,关键是要大力培育一批致富带动能力强的市场主体和优质高效的“五上”企业,尽最大可能解决有劳动能力的居民稳定就业增收。不断扩大就业“蓄水池”,结合城镇经济发展,积极创造更多新就业形态和灵活就业机会,才能吸纳更多人员就业。持续提高镇巴县的城镇化率,争取在“十五五”规划末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还要发展支持企业延伸产业链和服务外包,吸引返乡留乡农民工在加工、包装、运输等环节交替上岗,实现返乡留乡农民工就近就地挣钱。
四、强化劳动技能培训推动居民增收
一是强化职业培训、技能培训、职业指导等内容更加丰富的就业服务,提高居民的技能水平和就业竞争力。特别是针对农民工、失业人员、40岁-60岁人员等重点群体,加大就业帮扶和就业培训力度,促进失业人员多渠道就业,最大程度保障城镇无固定收入重点群体100%就业稳定增收。二是加大“双招双引”力度,我们要依托一带一路、融入长江经济带、川东经济圈建设大力发展风投、创投、产投,完善募投行业发展扶持政策措施,培育壮大本土人才、本土企业创投机构,还要吸引全国知名创投机构来县投资、落户、兴业。三是打造镇巴劳务品牌,提高职工技能水平,开辟提高职工收入新途径,紧紧抓住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契机,全面推动产业工人技能提升、收入增加。

回复: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