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届次: 政协第十一届四次会议 编号: 第34号 类别: A类
领衔人: 徐静 附议人: 分类:
主 办: 经贸局 会办: 处理状态: 已办
案由: 关于构建"红人引领+矩阵赋能”电商新模式推动镇巴农特产品价值链升级的建议
正文:

一、背景与意义
镇巴县是一个农业大县,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优势,拥有8个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全省县域平均3.5个),覆盖种植、畜牧、林特三大领域 ,农产品产业发展特色鲜明,潜力巨大,但销售渠道和品牌建设仍有待加强。随着新媒体的发展,直播带货成为推动农产品销售的新途径。本县拥有300、100万及几十万粉丝的本土带货主播,这是镇巴县发展新媒体销售的独特优势。通过打造县域新媒体销售体系和倒逼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可以有效提升镇巴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二、具体建议
(一)借助本土带货主播优势,拓展新媒体销售渠道
1. 加强合作:主播影响力与粉丝基础:300万粉丝的本土带货主播在当地乃至更广泛的区域内拥有庞大的受众群体和较高的知名度。其推荐的产品能够迅速获得粉丝的关注和信任,从而有效提高农产品的曝光度和销售量。本土主播熟悉本地产品与文化,可以根据不同的农产品和销售场景,采用多样化的销售方式。县域的企业打造不同品类农产品的电商款,满足电商属性。与本土带货主播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为主播提供必要的产品充足的供应、物流配送等支持和保障。
2. 培训提升:组织本土优秀的带货主播及专业团队对本土小带货主播及有意愿做新媒体销售的小白进行培训,包括农产品基础知识、直播技巧、营销策略等方面,提高主播的业务水平和带货能力。同时,鼓励主播不断创新直播形式和创作短视频引流,吸引更多观众关注。
(二)打造县域新媒体销售体系
1. 建立县域农产品网货供应中心,强化质量监管,通过资源整合、质量把控、品牌建设与推广、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加强对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质量监管,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严格把控农产品质量标准,对不符合标准的产品坚决不予销售,为农产品销售提供一站式服务。包括产品展示、包装设计、物流配送、售后服务等,为农民和电商从业者提供便利。
2. 培养专业的新媒体运营团队:招聘或培养一批熟悉新媒体运营的人才,负责内容创作、平台管理、数据分析等工作。团队成员应具备良好的文字功底、摄影摄像技术、视频剪辑能力以及对新媒体平台的深入了解。定期组织培训和学习,不断提升团队的专业水平,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媒体环境。
(三)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
1、优化升级本土加工企业:加大对本土原有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支持力度,为企业提供优惠政策和良好的发展环境,让本土企业有信心做精做强。
2、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通过对农产品进行精深加工,可以将初级农产品转化为更高价值的产品,如将天麻加工成果汁、果脯、果酱;将树花菜,蕨菜,木竹笋加工成特色食品、保健品等。这样不仅可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还能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和企业的收入。销售商在市场上也会获得较高的利润。
3、研发新产品:鼓励加工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借助我先的8个地理标志农产品的优势资源,开发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产品。结合镇巴县的农产品特色和市场需求,研发出更多高附加值的产品。
4、强化品牌建设与市场营销 ,品牌是农产品竞争力的核心。引导加工企业树立品牌意识,县域公共品牌“源味镇巴”于企业的子品牌有机结合。利用电商平台大数据,精准定位目标消费群体,实施差异化营销策略,扩大市场份额。通过品牌建设,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加强产业合作与创新: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与科研机构、西农,陕理工等合作,开展技术研发和创新,不断推出新产品、新工艺。加强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共同应对市场风险和竞争挑战。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扶持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税收优惠等政策保障
5、促进产业,农旅融合:从销售端反向定制,推动农产品种植、养殖、加工、销售等环节的有机衔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结合镇巴县丰富的旅游资源,政府应积极推动农旅融合发展,通过举办农产品采摘节、农家乐体验等活动,吸引游客前来体验农耕文化,增加农产品的线下销售渠道。利用线上平台记录并分享这些活动,吸引更多线上关注,实现线上线下互动营销。拓展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和市场空间。
综上所述,可充分借助本土带货主播的优势,打造县域新媒体销售体系以及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等方面入手,推动当地农产品的销售和农业产业的发展,农产品销售额将大幅增长,农民收入显著提高,镇巴县的经济发展将迈上新台阶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回复:






相关附件: